消除哭闹的最佳方法:
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
哭闹、做家务、归属感,这三者之间有关系吗?难道让孩子洗个碗、倒个垃圾,他就不哭不闹了?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如果你能领会孩子是用哭闹来找到他在家里的位置,让他感到自己很受重视,那么,这个方法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一、孩子为家庭做贡献的热情到哪里去了?
在农业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那时人类还处在“如果你不干活,就没得吃”的基本生存状态。这个观点适用于家庭的所有成员,也包括儿童。
当我们结束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进入更复杂、物质更充裕的社会时,我们同时也忘记了农业社会曾经带给我们的好处—归属感—它来自努力工作、承担责任,并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现在,在大多数的家庭,父母从来不要求孩子为家里做点事。有一些父母期望孩子收拾他的房间并把玩具放好,即使是这两个简单的要求,孩子都不愿答应。
如果只是让孩子在他自己的房间—他的地盘,为自己做一两件事,都要花上一番力气的话;想象一下,假若让他承担更多的责任,会发生什么?要跟孩子做斗争,才能让他把事情做完—父母甚至连想都不愿想,这个任务太艰巨了。他们宁可放弃,自己去做,也不愿花力气去鼓励孩子。
在传统社会,个人通过参与集体的工作、为集体做贡献而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为什么这一行为消失了呢?眼下,它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促使我们这样去做的大环境不存在了。可是,让我们拥有自己能做出贡献的感觉,对保持心理和情绪的健康又是非常重要的。
再回忆一下你的孩子还在蹒跚学步时的情形吧,你可能还记得,他对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抱有极大的热忱。他想帮你擦地板、洗衣服、做饭、铺床—不管他看见你在做什么,他都想帮上一把。他一直在想着学习如何做事情和帮助别人排忧解难。
那么,这些热情都到哪里去了呢?现在,同样还是这个孩子,为什么让他主动动一下手指头来帮帮你,就变得那么困难了呢?答案是,这种天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你冷酷地拒绝了,在孩子小的时候,当他试着想帮你时,你总是对他说“不”。
不要忘了,一个想帮你的孩子,事实上是一个想学习的孩子。我们不仅没有让他学到好的东西,反而阻碍了他用积极的方式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个6岁的孩子想洗碗,爸爸妈妈抢在他动手前阻止了孩子:“不,让我们来吧—你还太小了。”就这样,孩子想为家庭做出贡献的本能被父母扼杀在萌芽之中。
记住
我们的孩子,需要通过体会自己的贡献给集体带来的好处来找到归属感。要知道,家庭可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集体啊。
我们为什么想养育一个期待父母为他做所有事情的孩子呢?如果他永远也学不会帮助别人和为别人着想,他长大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那么当孩子已经14岁了,还不愿从后排座位上下来帮你把沉重的购物袋从汽车里拿进家门时,你可别惊讶他的态度为什么如此恶劣。哦,这不就是你不让孩子帮忙的后果吗?
没有人怀疑这样一个事实:今天,我们的生活非常忙碌。孩子想为家里做点什么而我们却不加理会,因为我们认为孩子会一边做家务一边玩耍。例如,孩子会一边洗碗一边玩水,太浪费时间了,而且他还可能打碎碗碟。我们宁可直接自己来做,把它处理妥当,也不愿让孩子试一试。最要紧的是,我们还太过于崇拜完美主义,我们知道孩子不可能做得像我们一样好,所以我们简单、粗暴地拒绝了孩子,什么都不让他做。
如果每次你都把孩子赶去看电视,自己承担所有的家务活,那么你真的让孩子错过了这样一个机会,通过做出贡献来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假设现在,孩子正处在最渴望、最有热情的阶段,而你又不给孩子机会,那么在他习惯了用哭闹来找到归属感和自己的价值之后,你将会面对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
让还没上学的孩子洗碗,你可以在他上床睡觉之后再洗一遍。这听起来有点傻,但值得一试。如果你关闭了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的积极通道,他会很快发现别的获得归属感的途径—于是,哭闹就登场了。
本文摘自《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作者奥德丽·瑞克博士、卡洛琳·克劳德博士 由青豆书坊授权选载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