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君子协定教孩子学普通话
与田先生一样,家住越秀区的刘小姐家庭结构也属于“本地媳妇外地郎”。刘小姐是广州人,而她的老公则是四川人。孩子1岁开始由刘小姐的父母带,也是跟着他们学说粤语。后来,刘小姐的老公对此提出了“抗议”,说为了不让孩子无法与爸爸交流,家里应该统一跟孩子说普通话。虽然刘小姐的父母表示担心,说周围的小朋友都是说粤语居多,如果孩子不会说粤语,可能会遭到别的小朋友排斥,但考虑到语言环境太复杂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混淆,全家人还是达成了“君子协定”,在家里先和孩子讲普通话,等孩子流利掌握普通话后再学粤语。但新问题又产生了,刘小姐的父母普通话都说得不大好,以致孩子跟着外公外婆学了满嘴的粤式普通话。更令人头痛的是,孩子的普通话还没学利索,孩子的爷爷奶奶马上就要从四川老家来带小孙子了,而爷爷奶奶只会说连刘小姐都听不大懂的家乡话。这样一来,孩子说哪种语言的问题就更复杂了。
案例三:
方言太多孩子2岁不会说话
家住番禺的张小姐是潮汕人,而她老公则是山东人。孩子一直由夫妻双方的父母轮流带。大约每过半年左右,家中的主流语言环境就要换一次。在外公外婆负责带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跟着学潮汕话,而在爷爷奶奶带时,听到的则是山东话。平时张小姐和老公还会教孩子学普通话甚至英语单词。而走出家门,耳濡目染的多是粤语。等到孩子2岁多的时候,张小姐夫妻才发现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而且发音也不像别的孩子那么清晰。他们这才感觉到,在当初教孩子学说话时,是不是有点贪多了,从而影响了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