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学的急救技巧
许多突发状况,如果家长能把握时间,在救护车赶到之前先行帮宝宝急救,定能节省宝贵的时间,将伤害降到最低。
Point1 观察有无意识
1岁以下的宝宝,可轻轻敲打其脚掌,1岁以上则可摇动他的肩膀来确认意识,如果是在没意识的状态下,喉咙肌肉会松弛,舌头会往后倒,很有可能会阻塞呼吸道。
Point2 确认呼吸与脉搏
抬起宝宝下巴打开气道,观察宝宝胸腔的起伏、仔细听呼吸声,以确定宝宝是否还有呼吸,经判断后若无呼吸,要立刻实施人工呼吸。确认心脏是否跳动,可通过按压脉搏方式得知,如果已无脉搏,就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
Tips:什么是心肺复苏术(CPR)
CPR是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英文单词的字母缩写。这是在你的宝宝没有生命迹象(呼吸或活动)时,你可以采取的一种救生措施。心肺复苏术(CPR)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使携带氧气的血液循环到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直至急救人员赶到。保持含氧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脑损伤。脑部缺氧几分钟,就会造成脑损伤,甚至死亡。
婴幼儿的CPR急救
1 叫、拍
叫喊宝宝并轻拍宝宝肩膀,如果他没有反应,马上叫人拨打120或当地的急救电话,并将他背部朝下躺好。
快速而轻柔地把宝宝的脸朝上放到一个稳固的物体表面上。确认他没有严重出血。如果他出血很多,先采取措施按压出血部位止血。在出血情况得到控制之前,不要进行心肺复苏术(CPR)。
2 畅通呼吸道
用一只手扶着宝宝的头向后仰,另一只手轻轻地抬起他的下巴(婴儿的头不用向后倾斜很多,就可以打开气管)。检查生命迹象(活动和呼吸),但不要超过10秒钟。
检查宝宝的呼吸,低下头靠到宝宝的嘴前,眼睛看向他的脚——检查他的胸部是否有起伏,并仔细听是否有呼吸声。如果他在呼吸,你应该能感觉到他呼到人面颊上的气。
3 做人工呼吸,轻吹2次
如果宝宝没有呼吸,给他做两次人工呼吸,轻轻吹两口气,每次1秒钟。用你的嘴盖住宝宝的鼻子和嘴,把气吹入他的肺部,直到看到宝宝胸部出现起伏。
要记住,宝宝肺要小很多,你不用把气吹尽就可以填满。吹气太用力或太快会使气体进入宝宝的胃,或者会伤害到宝宝的肺。
如果宝宝的胸部没有起伏,说明他的气管阻塞了。先给他做针对气管阻塞的急救。如果能把空气吹进宝宝的肺,你可以连续给宝宝吹两口气,然后停一会儿,让进去的气体排出来之后再吹。
4 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
让宝宝仍然保持仰卧的姿势,用两三根手指,将指肚放在宝宝的两个乳头中间略向下的位置。在指肚位置向下按压大约1.2~2.5厘米。要垂直向下按压,动作要均衡流畅,不能急促。 以每分钟100下的频率给宝宝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大概20秒)。做完30次后,再做2次人工呼吸。
5 重复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重复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和两次人工呼吸。如果只有你单独和宝宝在一起,在进行2分钟急救后,拨打120或当地的急救电话。继续重复按压和吹气,直到急救人员赶来。
Point3将伤口止血
伤口若有出血情形,要用纱布或干净的毛巾盖住出血部位,并用手压住,以帮助伤口止血。
表浅的划伤和擦伤
先用肥皂和干净水清洗伤口,然后涂上抗菌软膏,再贴上创可贴或扎上绷带。绷带的压力通常能促使血液在伤口处凝固。
出血较多或伤口较深
1 用无菌绷带或干净的衣服牢牢地压迫伤口。如果有碎玻璃块、金属等物体嵌在伤口上时,使用绷带反而会使物体深嵌入伤口。在这种情况下,不宜直接压迫伤口,需要医生来处理。
2 如果伤口在腿上或手上,要抬起受伤肢体,使伤口高于心脏。如果怀疑伤口处有骨折,千万不要移动伤口。
3 经过3~4分钟的直接压迫后,检查一下血是否止住。如果血没有止住,应该继续压迫伤口;如果血渗透了绷带或衣服,请不要把绷带去除,而是在上面再加一块绷带;如果直接压迫5分钟后仍未止血,需赶快寻求医生的帮助,同时还要继续压迫伤口。过长或者过深的伤口,可能需要缝针。
4 一旦血止住,用肥皂和干净水或无菌的布轻轻地清洗伤口,涂上抗菌软膏,以防感染和减少结疤的可能性,然后用无菌绷带包扎伤口。
Point4勿随意移动
受伤时如果随意移动宝宝,可能会让情况更糟,搬动时要特别注意。
如果宝宝肢体活动不能自如或明显受限,跌伤部位出现明显肿胀、畸形等,此时应马上去医院。在去医院过程中,应避免挪动骨折部位。如四肢骨折,应找一块木板将骨折两端固定于木板上;如腰部或胸背、肋骨骨折,应找一副担架,担架上放一块木板,或直接用木板将患儿抬到医院,尽快诊治。切忌背着或抱着伤儿移动,否则可能会因骨折部位活动错位而损伤神经、血管,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健康] | ·臀位分娩就一定会难产吗? | ·孕期运动项目黑名单 | ·胎教真能起作用吗? |
[营养] | ·孩子必须喝儿童牛奶吗? | ·教你“吊”出宝宝好胃口 | ·孩子不吃饭妈妈怎么办 |
[教育] | ·家庭教育常见的十大误区 | ·这些行为最易伤害孩子的心 | ·别让表扬产生“负”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