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早产约占分娩总数的5%~15%。而早产是导致围生儿死亡以及新生儿严重并发症的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如果宝宝早产,就需要家人特别的护理。
早产宝宝,一般是指胎龄在37周内、体重在2500克以下的宝宝。如果新生宝宝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就需要放入暖箱,观察其是否有其他并发症。
一般早产,常常与妊娠合并症有关,占绝大多数的有:妊娠期高血压、胎位前置、早剥、宫内炎症,也包括胎儿本身的情况,包括宫内窘迫、缺氧等。
护理早产宝宝,
需要特别注意的那些事儿
1.预防感染
早产宝宝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因此要预防早产宝宝感染。如果家人中有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感染者不要进入早产宝宝的房间,以防交叉感染。
由于早产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外界温度变化适应性差。早产宝宝的房间室温一般在24℃~26℃,湿度在55%~65%。平时,早产宝宝的衣服、尿布、用品等需要定期煮沸消毒。卧室需要定期开窗换气,保证空气新鲜。
2.特殊喂养
早产宝宝对热量的需求比足月宝宝高。要给宝宝吃母乳,因母乳中的蛋白质是以乳蛋白为主,不饱和脂肪含量高,容易吸收,而且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合,有利于钙磷的吸收,除此之外,母乳中含有较多免疫球蛋白,能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如果缺少母乳或奶量不足,可以补充市面上专门为早产儿设计的奶粉,以满足早产宝宝的高热量需求,有助生长发育,对其脑和体重的生长都有益。
母乳喂养时,仍应按需喂奶,如果是混合或人工喂养,喂奶时则需要给早产宝宝用较软的奶嘴。
由于消化能力差,喂早产宝宝时,要少量多次。如果普通健康宝宝一顿吃60~70毫升的话,早产宝宝则可能只能吃30~40毫升的奶。宝宝的吃奶量可根据孩子的体重来确定,一般说来,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150~180毫升,2.5千克重的宝宝每天喂350~450毫升就可以了。
早产宝宝的吸吮能力较差,吃奶力气不够,容易呕吐,而且吃奶时不会换气,甚至脸色发紫,会出现屏气。因此,宝宝每喝一分钟奶,便要将奶瓶抽出,让宝宝能平顺呼吸10秒左右,然后再继续喂奶,如此间断地喂,可以减少吐奶或呼吸上的窘迫。
还需要注意,喂奶时早产宝宝较容易引起“咳嗽”反射。
Tips:
食量 刚从医院住回家的宝宝,不要一下子给他喂得过多,应保持在医院时的食量,以免产生消化问题。
纠正月龄
母乳喂养 早产宝宝出生后如果体重低于2000克就需要放入暖箱住院观察,无法跟妈妈做到母婴同室。因此,许多新妈妈会遇到母乳喂养的困难。对于吸吮能力不够的,妈妈要按时挤奶,用挤出的奶来喂宝宝。妈妈不要放弃。
3.睡眠作息
早产宝宝的睡姿有讲究,不宜让宝宝仰睡、平躺,需要将靠头处抬高30度左右。因为 早产宝宝的呼吸不规则,可能会屏气。夜间睡眠时,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观察宝宝的情况。因为,早产宝宝可能在睡觉中,伸个懒腰可能就会回奶,因而引起窒息。早产宝宝的发育未完全,所以喝下去的奶会把气管堵上,引起缺氧,脸色青紫。一旦宝宝的缺氧时间过长,还会影响其大脑发育。因此,当宝宝的脸涨得通红时,你就要给宝宝换个姿势,并轻轻地拍他的背。比如可以转为侧睡,或换成竖着抱起。
睡觉时,减少光线对宝宝的刺激,每天保证3~5小时在昏暗灯光下的睡眠。
4.关注动作发育
早产宝宝的脑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会面临最令父母担忧的脑瘫问题。一般脑瘫都表现有运动发育落后,比如到了相应月龄,还不会抬头、扶坐、走路等。比如2个月宝宝会抬头,3个月宝宝抬头高一些,6个月宝宝可以坐等。若宝宝在相应月龄有抬头抬不起,肌张力过高或过低,脚尖点地,下肢无力等需到儿保检查是否患有脑瘫。
可以在家给宝宝进行按摩,做被动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如按照月龄相应的加强抬头、翻身、坐、爬、站立和走等方面的训练,可以促进宝宝肢体运动的发展。
研究指出,对高危的早产宝宝从出生就开始干预训练,可减少3/4的脑瘫发生,其余1/4脑瘫的程度会明显较轻,若是1岁以后才开始治疗多数只能减轻。因此,尽早识别宝宝的脑瘫倾向、早期诊断脑瘫、早期干预治疗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要细心观察宝宝,并给早产宝宝做定期性的检查,如视听力、黄疸、心肺、胃肠消化、大脑超音波,关注宝宝的状况。对还没有达到正常标准的宝宝,需要在儿保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帮助宝宝早日达标。
研究还发现,早产宝宝比足月宝宝生长发育快,即为“追赶性”生长,一般到2岁时其体重、身长可与同年龄的足月宝宝近似,个别体重过低或发育迟缓的会到4岁才与足月宝宝相近。
早产宝宝还需小心的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早产宝宝的肺部发育不全,因此会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部分体重极其轻的宝宝也会有呼吸窘迫症候群,而有呼吸急促、发绀的现象。
心血管疾病
有些早产宝宝的肺部问题在逐渐好转时,会因动脉导管尚未关闭,而有多的血量自主动脉经由动脉导管流至肺,造成心脏衰竭及肺功能变差。
肠胃系统疾病
早产宝宝容易有营养吸收不良的问题。有极少的早产宝宝会发生坏死性肠炎,需要特殊治疗。
受访专家/上海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黄绮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