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的PK

  《舌尖上的安全》

  中西餐的PK

  1.中餐美味,让全世界人民羡慕嫉妒恨

  中餐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智慧。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轻松愉悦的表现手法彰显了中餐文化的深厚底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的子孙那样将口舌之欲变成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

  历史上中国人的国运时强时弱,曾多次遭外族人欺凌。但不管哪个时候,中国的餐饮文化一直都能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喜欢和尊敬。中餐文化那种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博大胸怀和磅礴气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征服和同化能力超乎想象。中国餐饮,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中国人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那特别的烹饪工艺和味道让所有国家的人民惊讶和佩服,更是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人、中国文化最直接最便捷的渠道。不管在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随便询问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最先从他们嘴里冒出来的一定是对中国菜很有感觉、记忆深刻。

  2.迷乱的调味料

  中餐烹饪之所以厉害,传统上主要是靠烹饪大师们善于研究食材与火候的关系,好味道是从食材和天然调味料中慢慢浸透出来的。一个繁杂的菜谱常常有十几道工序、两三天的制作时间,浸透着厨师们的智慧和耐心。

  可惜的是,自从化学调味料出现后,一股轻狂浮躁的风气就开始在年轻厨师中蔓延。一位年长的烹饪大师不无感慨地说,历史上要出现一名高级厨师,需要十几年的历练,烹饪上万道菜的经历,他才可能理解和领悟中国餐饮文化的精髓,才有可能达到烹饪大师的境界。然而,当下的年轻厨师们,在化学调味料的刺激和帮助下,罔顾食品安全的底线,为了达到色香味的表面效果,忘却职业厨师的专业精神和操守,肆意超量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调味料,造成青年一代高级厨师的水货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中餐文化的健康发展。

不要把有害调味料当作美味不要把有害调味料当作美味

  近10年,有毒有害的化学调味料一度风靡全国、甚嚣尘上,进餐馆吃饭潜伏着相当大的危险,相当于花钱买毒,毒害自己和客人的身体健康。一位借住单位办公室的年轻白领,因为没有条件自己做饭,每顿饭都在单位附近的餐馆中解决,3年多下来,慢慢感觉身体不对劲,去医院检查,结果查出一些与饮食不当有关的疾病。

  化学调味料的疯狂被曝光后,政府开始下大力气整治,这股歪风邪气才慢慢得到收敛。可是,餐馆的老板和厨师们一旦尝到甜头,哪能轻易放弃?追逐色香味商业效果的诱惑会使他们铤而走险、坚定地行走在滥用化学调味料的边缘。要想杜绝这些有害物质对身体的危害,重要的还是需要消费者自己小心谨慎,对过分好看、好闻、好吃的菜品要保持警惕。天上不会凭空掉下馅饼,那种妈妈经年累月在家庭厨房都做不出的味道,一到餐馆就活色生香,情形大变,其中多少都会潜藏着一些问题。

  3.西餐很优雅,烹饪有特色

  西餐的主要特点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观,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供应方便等。西餐大致可分为法式、英式、意式、美式、俄式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菜肴,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法式菜肴的特点是:选料广泛,加工精细,烹调考究,滋味有浓有淡,花色品种多;法国人喜欢吃半熟食品或生食食品,如牛排、羊腿以半熟鲜嫩为特点,海味的蚝也可生吃;法式菜肴重视调味,调味品种多样;且善于用红酒配餐,法国波尔多红酒就是跟着法式大餐走红全世界的。

  英国的饮食,注重家庭厨房烹饪。特点是:油少、清淡,调味时较少用酒,调味品大都放在餐台上由食客自己选用。烹调讲究鲜嫩,口味清淡,由于地处海边,选料喜欢用海鲜及各种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烹调方法多以蒸、煮、烧、熏见长。

  意大利菜肴的特点是:原汁原味,以味浓著称。烹调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烩等方法见长。意大利人擅长制作面食,做法吃法甚多。其制作面条有独到之处,各种形状、颜色、味道的面条有几十种,意大利面风靡全世界,得到各国人民的追捧。

  美国人对饮食要求简单,喜欢吃各种新鲜蔬菜和各式水果,追求营养、快捷。喜欢铁板烧、铁扒类的菜肴,常用水果作为配料与菜肴一起烹制。继承了英式菜肴简单、清淡的特点,口味咸中带甜。

  俄式菜肴口味较重,喜欢用油,制作方法简单。口味以酸、甜、辣、咸为主,烹调方法多以烤、熏、腌为主,较有特色,喜欢腌制各种鱼肉、熏肉、香肠、火腿以及酸菜、酸黄瓜等。北欧的一些国家跟俄罗斯的饮食有相似的风格。

  *温馨小贴士*

  健康营养饮食注意事项

  1.口味好的食品可能用的化学调味料更多,洋快餐也不例外。少年儿童很容易被好口味诱惑,家长要引导孩子有节制地消费。

  2.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中国人的家庭厨房也可以做西餐。猪的五花肉用来做回锅肉和煎猪排都是很不错的选择,煎牛排可能比炖牛肉更能获得好口感。中西餐结合的烹饪手法值得中国人研究和开发。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