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家庭医学速查百科》

  正确用药,就能够使药物发

  挥出最大效力,既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或减轻病症,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而不正确的用药方法,既发挥不出药效的全部作用,又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加重病情。

  常用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与西药要相隔半小时服用】

  如果患者需要服用中药和西药,那么,两种药之间最少要间隔半小时服用,因为大部分西药被身体吸收需半小时左右,新陈代谢后,对中药的影响就会变得小了。

  也就是说,半小时之后,中药和西药就互不影响彼此药效的发挥了。

  【药片磨成粉,不良反应多】

  对于一些年老体弱或患多种慢性病的人来说,常常要服多种药,由于某些药品难以下咽,家人常会将一些难以顺利下咽的片剂药品磨成粉状,冲水顺服。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有的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相反还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相关药品资料显示,不可以切半或是磨粉服用的药物,大约有362种,如降压药,本应在小肠内正常吸收,磨成粉状之后,它们来不及到小肠,提前在胃部被吸收,由此就带来不必要的恶心、胃绞痛等症状,增加了身体的不适。

  【喝汤药有“黄金时间”】

  汤药的服法很有讲究,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身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此时服汤药效果最佳。

  但是,不同药性的汤药有其不同的特点,服药时间也要针对不同的病症来调整。

  如治疗虚证和肠胃病的汤药,服用时间应在饭前30~60分钟;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汤药,宜在饭前空腹服用。

  通便的大黄、火麻仁等中药,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

  驱虫药宜在早晨空腹服用。

  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治疗心肺病证和其他一般疾病的汤药,则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好,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

  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汤药也应在饭后服用。

  【汤药“冷服”“温服”“热服”有讲究】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汤药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置到30~37℃时再喝。还有丸、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水送服。需要“热服”的,是那些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药,并且可在服药后喝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一般止咳、清热、解毒的药,应“冷服”,以免引起刺激。总之,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的效力。

  【适宜饭前服用的药物】

  部分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

  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等。

  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颠茄片等。

  胃壁保护药:如胃舒平、三硅酸镁、胶体果胶铋等。

  口服营养药:如人参制剂、鹿茸精、蜂乳、六味地黄丸以及一些对胃肠刺激小的滋补药等。

  收敛药:如鞣酸蛋白、蒙脱石散、次碳酸铋等。

  吸附药:如活性炭等。

  助消化药:如乳酶生、多酶片等。

  降血糖药:如美吡达、格列波脲、格列喹酮、阿卡波糖等。

  部分降血压药:如卡托普利等。

  【有些药物服用后勿晒太阳】

  服用后不可晒太阳的药物叫做光敏性药物。常见的有抗生素类、沙星类药物。

  如果服用了此类药物,又长时间暴露在太阳底下,严重者会导致皮肤起水泡。

  这是因为经太阳的照射,会使药物中的某些成分活化,从而直接地破坏或杀死皮肤细胞。刚开始皮肤出现麻刺感或红斑,这时应立即用凉水湿敷红肿发热的部位,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皮质类固醇药物。

  如果皮肤损伤严重,发生感染,要服用抗生素来治疗。为避免发生光敏反应,可使用“羟氯喹”来加以预防。

  【吃药不能盲目做“加法”】

  以感冒为例,如果两种药中含有同一种成分,就只能选择服用其中一种,避免摄入过多,增加毒性。

  一般来说,治疗感冒的西药可以和治疗感冒的中药一起吃,比如服用酚麻美敏片后也可以吃板蓝根、流感丸。但是,西药不能和复方药同吃,因为复方药里可能含有中、西药两种成分。

  【管住口,药效佳】

  不同的药物其活性成分不同,某些药物与某些饮食存在相克作用。

  所有药物:忌烟。

  服药后30分钟内不能吸烟。

  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使药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阿司匹林:忌烟、果汁。

  阿司匹林与酒同服,不仅加重发病症状和全身疼痛症状,还容易使肝损伤。如果与果汁同服,会诱发胃岀血。

  钙片:忌菠菜。

  菠菜不仅会妨碍人体吸收钙,还容易生成草酸钙结晶。因此,服用钙片前后2小时内不要吃菠菜。

  黄连素:忌茶。

  因为茶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大大降低其药效,因此,服用黄连素2小时内不能饮茶。

  布洛芬:忌咖啡、可乐。

  布洛芬对胃黏膜有较大的刺激,咖啡和可乐都会刺激胃酸分泌,胃酸增多会损伤胃黏膜,加剧胃黏膜的刺激,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抗生素:忌牛奶、果汁。

  服用抗生素前后2小时内不可饮用果汁或牛奶。因为它们不仅会使药效降低,还有可能生成有害物质,增加毒副作用。

  降压药:忌西柚汁。

  西柚汁会增加降压药的血药浓度,引起药物性低血压。

  多酶片:忌热水。

  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到热水后即凝固变性,失去应有的助消化作用,因此,服多酶片时要用凉开水送服。

  抗过敏药:忌奶酪、肉制品。

  奶酪、肉制品与抗过敏药同吃会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症状。

  维生素C:忌虾。

  服用维生素C前后2小时不能吃虾,因为两者结合会生成具有毒性的物质。

  苦味健胃药:忌甜食。

  因为苦味健胃药依靠苦味刺激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分泌,而甜食掩盖了苦味,会降低药效,还会与健胃药中的许多成分发生反应,降低其治疗效果。

  【不适合睡前服的药】

  每类药物都有自身的特点,服用时间不当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止咳药:如果睡前服用止咳药的话,会造成睡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缩小,再加上痰液阻塞在狭窄的管腔里,极易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降压药:如果在睡前服用,睡后血药浓度到达峰值,血压大幅度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会出现供血不足。

  利尿药:利尿药服用1小时左右就会发挥利尿作用,为了不影响睡眠,宜在清晨服用。

  补钙剂:睡前服补钙剂不但会诱发胃肠疾病,还使人易患尿路结石,因此,不要在睡前服用补钙剂。

  【服药喝水有讲究】

  需要用200~300毫升温开水送服的药。以磺胺甲唑为代表的磺胺类药,服用时如果饮水过少,药物的代谢产物就会在尿液中形成结晶,出现腰痛、蛋白尿乃至血尿等。

  服用抗生素药物时也应饮水,如果饮水少,药物就会滞留在食管中,从而在局部产生一个药物浓度超高的区域,这会给食管黏膜造成强烈的刺激。

  服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的同时也应大量饮水,因为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会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出汗量增加。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很可能造成全身水和电解质的失衡,对身体不利。

  服用糖浆时不宜饮水。糖浆类药物不仅通过胃肠道来吸收,还会覆盖在咽喉部的黏膜上,起到消除局部炎症、减少刺激的作用,从而缓解咳嗽症状。如果喝水过多,附着在咽喉部的糖浆就会被稀释,就无法发挥药效。

  服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时饮水量不宜超过50毫升。在服用蒙脱石散、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等保护消化道黏膜的药物时,饮水量不应超过50毫升。这样有利于药物覆盖在胃肠道黏膜上,从而发挥药效。

  某些中成药对饮水有特殊要求。某些中成药需要用特殊的“水”来送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效。这些“水”包括黄酒、米汤、姜汤、盐水等。

  黄酒性温热,有通经活血、散寒的作用, 用黄酒送服云南白药、跌打丸等, 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米汤具有保护胃气的作用,服用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可用米汤送服。

  生姜具有散寒、温胃的效用,把生姜熬成姜汤来送服感冒清热冲剂,效果更好。

  食盐能引药入肾,服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药物宜用盐水。

  【用药记住“五先五后”】

  先食疗, 后药疗: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就先食疗,比如姜汤、红糖水治疗风寒感冒,不妨先喝点,如果不见效再吃药也不迟。

  先中药,后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副作用比西药要小,除非使用西药有特效,否则最好先用中药治疗。

  先外用,后内服:为减少药物对身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先吃药,后输液:大多数人以为输液病好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液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和心脏。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的方法来治。

  先用成药,后用新药:近年来新药、特效药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远期毒副作用还没被人们全部认识,因此,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特效药时,也要慎之再慎之,特别是用进口药物尤其要谨慎。

  【按时服药才见效】

  每日服用1次的药,要固定服药时间,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服用。

  每日服用2次,一般是指早晚各1次(一般指早8时、晚8时)。

  每日服用3次,一般是指早、中、晚各1次。

  每日服用4次,一般是指早8时、午1时、下午4时和晚8时。

  每4小时服用1次,一般是指每间隔4小时服1次。

  此外,也有隔日1次或每周服用1次的,饭前服用一般指饭前半小时服用,健胃药、助消化药大都在饭前服用,不注明饭前的皆在饭后服用。睡前服用指睡前半小时服用,空腹服用指清晨空腹服用,大约在早餐前1小时。必要时服用指症状出现时服用,如退热药在发热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也可在疼痛时服用。

  【辨别药物的不良反应】

  任何药物都有两重性,既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又有可能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作用。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和继发反应。

  各种药物在治疗时或多或少都可产生一些副作用,如阿托品在缓解胃肠痉挛时,常有引起口干的副作用;氯苯那敏在抗过敏的同时,会出现乏力、嗜睡等。

  有些药的副作用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服用后使人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等;表现在神经系统方面的有头痛、眩晕、耳鸣等;用量过大或长期使用,则可出现毒性作用,如对肝肾的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或血尿,白细胞数减少或贫血等。地西泮、哌替啶等可致呼吸抑制。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炎、药疹、荨麻疹等,严重时可致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都必须做过敏试验。继发反应则见于使用广谱抗菌药不妥引起的菌群失调,造成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等。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