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诱因
上消化道出血十分常见,是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应激性溃疡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过1 000毫升或循环血容量的20%。
【主要症状】
有呕血或呕血和黑便,在出血量较大或肠蠕动亢进时排出暗红色便。表现因出血量而有不同。
轻度:出血量<500毫升,仅有头晕、不适、血压脉搏多正常,血红蛋白>100克/升。
中度:出血量500~1 000毫升,有头晕、冷汗,脉搏稍快,血压稍有下降,血红蛋白<80克/升。
重度:出血量>1 000毫升,晕厥、冷汗,脉搏增快,甚至休克,血红蛋白<60克/升。
【就医指南】
根据临床表现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即可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还可根据病史,选择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B型超声波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发病。
【西医治疗】
*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补充晶体液及胶体液(中分子右旋糖酐,宜慢滴,每日不超过1 000毫升),临床以先补胶体液为宜。
* 中度以上出血,根据病情需要适量输血。
* 根据出血原因和性质选用止血药物:炎症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可用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200毫克,加小壶(利用输液器滴管旁插小孔给药);法莫替丁20毫克,加小壶,每日2次,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20毫克,加小壶,每日1~2次。亦可用冰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同时以垂体后叶素10单位加小壶,再以10单位加入200~500毫升葡萄糖或糖盐溶液中静脉滴注,维持4~6小时,再重复,直至血止,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慎用。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以静脉注射维生素K1,连续使用3~6日;肾上腺色腙片,肌内注射或经胃管注入胃腔内,每2~4小时1次。以适量的生理盐水溶解凝血酶,使成每毫升含50~500单位的溶液,口服或经胃镜局部喷洒,每次常用量2 000~20 000单位,严重出血者可增加用量,每1~6小时1次。内镜下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喷洒止血剂:5%~10%孟氏液50~100毫升,局部喷洒,具有强烈收缩作用,能使血液凝固和血管闭塞,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恶心、呕吐及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高频电凝止血。激光止血。微波组织凝固止血。热凝止血。
* 如果经保守治疗,活动性出血未能控制,宜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 脾不摄血: 症见病程日久,时发时止,吐血暗淡,黑便稀溏,腹胀食欲不佳,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口淡或口泛清涎,或胃寒肢冷,且舌淡苔薄白,脉细弱。适宜用健脾益气、摄血扶中的方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人参归脾丸、荷叶丸。
参考方药:党参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炒地榆12克、炒蒲黄10克、血余炭10克、三七6克、干荷叶10克、炙甘草6克。
◎肝火犯胃型:症见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见赤筋红缕、栀积痞块,且舌边红苔黄,脉弦数。适宜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的方法治疗。
参考方药:龙胆草10克、山栀子10克、夏枯草8克、牡丹皮10克、黄芩10克、生地黄15克、生白芍10克、茜草10克、炒地榆10克、紫珠草10克。
◎胃中积热型:症见吐血紫暗或成咖啡色,甚则鲜红,常夹有
食物残渣;口臭口苦,心烦不安,大便色黑如漆,且舌红苔黄,脉滑数。适宜用清胃泻热、降逆止血的方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新清宁片。参考方药:生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生地榆10克、紫珠草10克、茜草根10克、血竭5克、生甘草6克。
◎瘀阻胃络型:症见便血或伴吐血,血色紫黯,或有血块,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且舌质紫或有瘀点,脉细涩。适宜用祛瘀止血、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云南白药。
参考方药:生蒲黄10克、五灵脂6克、茜草12克、延胡索8克、川楝子10克、三七5克、花蕊石12克、旱莲草15克。
【预防与保健】
精神放松,静卧休息,避免情志刺激。
饮食清淡、易于消化,大出血者暂禁食, 一般则给予流质饮食。
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