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面对疫苗恐慌的当务之急

  新近发生的疫苗事件中有一个热词——偶合。那么,偶合是什么?

  专家说,如果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也就是说,事件是其他疾病引起的,与疫苗无关。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生儿1600万,其死亡率为千分之六点九,即每年有11万新生儿因各种原因死亡,平均到每天会有302个新生儿不幸夭折。2012年全国新生儿打乙肝疫苗的概率是90%,这个概率乘以302,就得出一个很可怕的数字:每天有272个孩子在打了乙肝疫苗后死亡。但这只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能代表二者就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世卫组织公布的疫苗不良反应造成的新生儿死亡率是百万分之一点一,这个数率乘以中国每年1600万新生儿的基数,每年真正因疫苗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约18人。最后查实的还远低于这个数字。

  11万例死亡中,疫苗导致的是18例。这次乙肝疫苗事件中所使用的疫苗是基因重组的,把乙肝病毒的DNA在酵母上表达,疫苗产能大大提高,同时更加安全,灭活的疫苗已经没有致病性。

  尽管具体到这次新生儿死亡事件到底是偶合还是疫苗问题,须找到疫苗和婴儿死亡之间的直接证据,包括尸检的途径。有消息说,这需要约20天左右的时间。

  疫苗事件带来的恐慌显而易见。一家网站的调查显示,已经有一万多人明确选择不打疫苗。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后果。

  历次疫苗事件中的媒体报道,确实存在以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替代直接因果关系的逻辑问题,媒体应该处理好守望预警与过度炒作的界限,避免引发恐慌。同时,有关方面在制度建设,在透明、公开、及时、沟通、互动等方面存在的不完善、被动和迟缓,更应该引起足够的警醒。

  疫苗等重大疑似药品事件都有一个调查核实的过程,这期间,是不是就让民众干等着?其实,这类事件出现的时候,正是大力普及疫苗知识的机会。因为公众此时对疫苗的关注度极高,对疫苗知识极为渴求。并且,疫苗关乎千家万户,调查过程应完全、即时、全程开放。越透明,公众的误解越少;越公开,公众等待的猜测越少;越即时,政府的公信力越强。

  科学的态度是,接种疫苗是防治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同时,接种疫苗也有副反应,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因噎废食。

  对政府部门来说,一定要加强对疫苗的监管,不仅是生产质量,销售、流通、保管、使用各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不能让假疫苗进了真渠道,事实上,确实已经出现多起伤者接种假狂犬疫苗,延误病情、导致死亡的案例。

  对真正由于疫苗副反应造成的死伤,要做好善后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基因专家杨焕明教授曾经说过:就像工厂生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次品一样,人类的生产也会出现残疾人,我们一定要善待他们,因为他们替我们承担了人类的苦难,如果不是他们残疾,那就是我们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