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手不能代替洗手,给宝宝洗手那些事儿

  核心提示:经常给孩子洗手洗脸,并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但给孩子洗手也是一项技术活儿,下面几点需要家长谨记。

  俗话说:“病从口入”,除了食物本身不洁净外,手的不干净也与小儿的消化道疾病有重要关系。因此,经常给孩子洗手洗脸,并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但给孩子洗手也是一项技术活儿,下面几点需要家长谨记。

  一、给宝宝洗手水温不要太热

  据台湾TVBS新闻网报道,台湾一名6岁女童冬天用热水和洗手乳洗手,每天10几次,造成手的皮肤油脂严重流失,变成“缺脂性皮肤炎”,细嫩小手变的又老又皱。

  皮肤科医师杨丽珍表示,我们的皮脂膜是非常珍贵的,如果用热水洗手,又再加上沐浴乳、洗手乳,就会把我们的皮脂慢慢带走,很容易造成这种缺脂性皮肤炎。她说,不只是洗手,也有患者是背部或小腿出现缺脂性皮肤炎的发红干裂,提醒冬天泡汤或洗澡频率高的人士也要注意。

  杨医师提醒,感觉手特别干就要擦乳液或护手霜保养一下,洗手、洗澡,水温控制在35、36度,温凉的水最适合;水太热,就容易带走皮肤油脂。要是真的出现缺脂性皮肤炎症状,就要花2到3周加强保湿、保养,才能摆脱干皱皮肤。

  二、擦手不能代替洗手

  越来越多人习惯随身携带湿纸巾,在饭前或出入公共场所后,随时拿来擦手。事实上,湿纸巾含有多种添加剂,过度接触可能造成皮肤过敏。

  湿纸巾的药液含量一般在80%左右,主要成分是水与添加剂。添加剂的种类很多,包括保湿剂、防腐剂、抗菌剂等,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而且一般人用了湿纸巾后就不再洗手,化学成分会残留在手上,对儿童尤其不利。使用消毒毛巾、纸巾或免洗消毒剂擦手,确实可以消灭手上的细菌,清洁双手,但留存于手上的消毒剂颗粒有可能被吃进消化道内,形成慢性消毒剂食入现象。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湿纸巾重复使用时,会将一些存活的细菌转移到未被污染的表面。最好每擦一个新表面换一张纸巾,更别用它擦拭眼睛等敏感部位。

  三、最好别用洗手液

  很多家长带孩子外出,会带着免洗消毒洗手液,目的是为了方便清洁孩子的双手。看似非常正确的方法中,隐藏着一定的危害。儿科医生崔玉涛表示,免洗消毒液擦拭手,可消灭很多粘在手上的病菌,但消毒剂颗粒会留在手上。当孩子吃零食时,能保证消毒剂不被吃进肚子里吗?如果用湿毛巾擦手,情况就不一样了。

  崔玉涛认为,现在不含消毒剂的洗涤产品越来越少。消毒剂使用后,会有部分消毒剂残留于被洗涤物品上,比如玩具、碗筷、餐具等等。我们,包括孩子在内,会有慢性消毒剂食入的问题。消毒剂的慢性少量食入,可影响肠道菌群,继之影响肠道健康。特别不要给“还在吃手的孩子”用免洗擦手液。

  家长要教会孩子用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而不是使用免洗消毒液、擦手液等代替品。只有在流动水下洗手才能去除手上的污渍。免洗擦手液,只能杀死手上的细菌,最后变成无菌污渍。吃饭时连同消毒剂一同吃进肚子内。对不能在流动水下洗手的婴儿,可以用盆水或湿毛巾擦手。

  四、过度洗手当心“洗”出皮炎

  近端时间,为了预防H7N9,不少家长就敦促孩子每天多洗手,注意个人卫生。但却没有想到,频繁洗手反而会“洗”出病来。所谓的勤洗手,不是隔一段时间就去洗一次手。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吃饭前,大小便后,以及接触了脏东西例如泥巴、沙子、脏水等之后再洗手就行了。

  不少家长让孩子勤洗手,但由于洗手太勤或使用碱性太强的洗手液反复洗涤导致孩子娇嫩的小手皴裂,出现了皮炎。

  洗手的目的为何?饭前便后洗手是为预防消化道感染性疾病,以防病从口入。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也不能隔一会就洗一次,频繁给孩子洗手,不能预防婴幼儿常患的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等,还可能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

  正确洗手六部曲

  为了达到真正有效驱除病原菌的目的,洗手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下面是洗手六部曲:

  ●用温水彻底打湿双手;

  ●在手掌上涂上肥皂或倒入一定量的洗手液;

  ●两手掌相对搓揉数秒钟,产生丰富的泡沫,然后彻底搓洗双手至少10~15秒钟;

  ●特别注意手背、手指间、指甲缝等部位,也别忘了手腕部;

  ●在流动的水下冲洗双手,直到把所有的肥皂或洗手液残留物都彻底冲洗干净;

  ●用纸巾或毛巾擦干双手,或者用热风机吹干双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