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是“中国学生营养日”,如果不是提醒,有谁会想起这个为孩子吃饭而定的日子?“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营养法》的今天,中国吃饭无‘法’可依,仅有的就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一位曾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的著名营养学者在几天前的一个会议上感慨道。
从味精被“妖魔化”,国民营养素质可见一斑
“味精是化工合成的东西,吃味精导致多动症。”这样的微信你可能看到过,并且也跟着转发过。很多人却不知道,味精是营养素之一,是蛋白质中的一种氨基酸。关于蛋白质,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说过:“生命是蛋白质存在方式,一切生命构成的实质,蛋白质之于生命体的重要地位。”蛋白质是由几十种氨基酸组成,而味精就是其中的谷氨酸钠,在食品中有提鲜的作用。我们在熬制很多食料中都会自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这种天然味精谷氨酸钠。就是很普通的化学试验常识,很多国人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却传播着耸人听闻的谣言。
前不久,在日本我们参观了“味之素(味精)博物馆”。在这里展示了味精的发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从中人们可以得知,味精这个普通的调味品的发明纯属偶然。1908年的一天,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特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
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种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方便面不是垃圾食品,“润物细无声”般体验
今天,当很多人把方便面和方便食品视为“垃圾食品”的时候,却不知道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费1000亿包方便面,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4包,中国消费方便面平均每人每年是31包,是世界上方便面消费大国之一。集中了现代食品工业的诸多典型技术优势的方便面,成为享誉全球的“地球食品”。
每次大的灾难发生时,世界方便面协会都会挺身而出。在我国四川和青海的赈灾中,他们向受灾百姓捐助了125万份方便面。在泰国洪灾和菲律宾台风等面前,每一碗方便面都是一份温暖。中国可谓是方便面消费大国,以龙头老大康师傅为例,20多年来,占据中国方便面34.5%的市场,红烧牛肉面、鲜虾鱼板面、香菇炖鸡面、酸菜牛肉面等产品已经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味道标杆。他们从料包到双层盒到今天的“爱鲜大餐”、“面霸煮面”、“脆宽趣”不断地创新,被食品界专家认为是工艺突破的领头羊,立体地展现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实践。
“方便面是油炸食品,你不怕它不健康吗?”当你这样问日本学生时,他们会笑着摇摇头说:“油脂不是营养素吗?任何东西老吃或不吃都不好。” 在日本横滨的“合味道(方便面)博物馆”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亲手制作方便面。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和面、反复压面、压出面条。再把调料放进面条里搅拌,通过玻璃看到面条被放进了油炸锅里,金黄色的面体,香喷喷地展现在面前时,“方便面里有防腐剂”的说法在这瞬间不攻自破。
通过动画片的播放,告诉人们,1958年一个叫安藤百福的人看到街上人们排着长队买拉面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鸡汤拉面(方便面);1971年又发明了盒式“合味道”方便面;2005年95岁的安藤又发明了“太空方便面”。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创造性的思维”和“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精神。
在合味道游乐区,孩子们钻进方便面圆形盒子模型的屋子里,体验制作方便面的工艺,坐着滑梯下来。“方便面纸杯有毒”的说法,没有一个日本人会相信,因为在这里他们亲眼目睹了整个制作过程。
由日清集团出资在2011年才建起的这个方便面博物馆,在国内外有着很大的影响,“润物细无声”般的让百姓接受着食品科学知识。
学者们发出营养立法呼吁已近20年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关注孩子的营养、健康是全社会的义务。
1946年美国经济危机后,造成青年身体素质很差,当兵达不到标准。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国家学校午餐法》,将学生午餐纳入法制管理,要求政府每年制订学生营养餐计划,所需经费由政府提供,并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到目前为止,美国除多次对学生午餐法进行修改外,先后有10多部法律和技术规章涉及到学生餐的问题;1969年5月29日美国总统签署了《儿童餐卫生法令》,法律规定了违法行为及制裁,从而为开展学生营养餐工作提供了各方面的法律依据。
目前在世界上不要说发达国家,就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泰国等也都设立了相关的营养法规。
最能说明立法与营养干预的例子就是日本。1931年,日本18岁男女青年的平均身高分别是161.8厘米和151.2厘米。后来,日本政府陆续颁布《营养师法》、《营养厨师法》、《营养改善法》、《学校供餐法》,2005年还颁布了“食育法”。这些法的突出特点是包括首相、大臣、政府多个部门、媒体、企业等均有明确责任阐述,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随着这些法律的颁布与实施,到1985年,日本18岁男女青年的身高已分别达到171.8厘米和157.8厘米。西方学者称之为“人类体质发展奇迹”。
平野晋,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50多岁的日本人,身高180厘米多,他就是《学生营养午餐》法的第一代受益者。从小个子矮小的平野晋,经常生病。上学后,他在享受吃营养午餐的同时,还知道人的身体里有好细菌和坏细菌,人体要保持体内的菌群平衡就能健康的知识。按照在学校里学到的营养知识,他注意饮食多样,平衡膳食,身高也得到了增长。他立志要以营养事业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后来到了养乐多这个专门生产“益生菌”的公司。几十年来,他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努力工作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研究证明,北欧的长期经济增长有一半以上归功于其人群的体格发育改善。体格的良好发育使脑发育增加、免疫功能增强、疾病减少、寿命延长,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他因创造性地证明了这一规律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的时期,是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加大改善营养,可以增强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劳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唯有通过营养立法,强化政府干预政策和措施到位,才能真正使各项不同人群营养改善计划真正收到效果。而对亚洲几个国家的数据分析,由于营养不良造成劳动生产率损失,估计可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
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营养所的营养学者们,发出营养立法的呼吁已近20年,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营养干预措施。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不断发布《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今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又正式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这无疑距离营养立法更加迈进了一步。
但不得不说,行政命令和文件不能代替国家立法。制定营养法规可以将我国居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法制管理。否则,全民营养与健康普及教育、居民营养监测等工作,因为无法可依就难以落实。
“食育”也是食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在有《营养法》、《食育》和《食品安全法》多重保障下,我们会及时发现孩子们的营养问题,决不会出现像我国几年前“大头娃娃”事件,更不会出现三聚氰胺事件。国外很多食品企业在生产食品的同时还承担着食品科普和食育的职能。
在中国的超市,当销售人员带着微笑靠近我们的时候,我们会马上警觉起来:“肯定是要向我推销商品了。”但在日本街头,经常能看到骑着红色摩托车的“养乐多妈妈”。她们年纪都在30岁上下,每天推着车出现在社区里和学校外。她们不但承担着派送养乐多系列产品的工作,还承担着科普“肠道知识”的义务。没有任何广告嫌疑,当你问到时,养乐多妈妈们会告诉你,1930年一个叫代田稔的博士,发现了一种活性乳酸杆菌,他成功地进行了乳酸菌的强化培养……
就这样,养乐多反而在日本迅速建立起了品牌,随后这成了养乐多全球统一的独特销售渠道。现在,养乐多在全球有7.8万个配送员,在中国有养乐多出售的大城市中,也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
“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意识,就是要自觉地对百姓进行‘食育’普及。”养乐多株式会社川端美博副社长告诉我们。
“食育”必须从孩子抓起
几年前,在青海互助县,记者问一位小学校长“为什么不给孩子开设营养课”时,校长很不以为然地说:“等他们走出去掌握了很多知识后,自然就懂营养了。”在一个中学里,记者看到健康课都被数学、外语课取代了之后问健康老师:“您自己每天吃早餐吗?”得到的回答是:“不吃,饿了挺一挺就到午饭时间了。”而能回答这些问题是这样一个事实,某网站曾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进行营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属于“营养盲”。看看周围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有多少人能说出“人体需要的基本营养素是什么?人们每天应该吃多少种食品?”这样在日本小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马冠生博士说,所谓“食育”,其实就是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目前我国少年儿童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除了在个别贫困地区存在食物不足现象外,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营养意识差、知识缺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起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重要原因。应把营养健康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营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研究室主任胡小琪认为,必须针对学校、学生、教师、家长、食品生产企业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丰富营养知识的“食育”,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对学生进行食物、食品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文/布衣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