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别太“宅” 近视不会来?

2016年04月20日 06:3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视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全球性话题,统计数据表明,在未来五年之内,世界人口将有三分之一患有近视。为何近视风暴在这几十年来如此肆虐?传统观念认为,遗传因素和过度用眼是主要的罪魁祸首,而近几年医学界又提出新观点,认为近视并不专属于小“书虫”,长时间的室内活动,也会增加近视风险,换句话说,近视有可能是“宅”出来的。

  众说纷纭:

  近视泛滥

  是遗传变化还是环境使然?

  一直以来,大众都认为近视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如果父母双方都近视,其子女患近视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人。也曾有实验证明,人类15号染色体上的一段DNA与近视有关,它们被称为“近视基因”。

  但显然,遗传并不能解释近视的演变。一项对因纽特人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如今,很多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已放弃游牧生活,转向定居,对于上一辈那些在野外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因纽特人,131人中只有2人近视,但他们的儿女和孙子中却超过一半的人都近视。

  众所周知,遗传变化的速度十分缓慢,完全跟不上全球近视率的飞涨,因此一定有某种环境因素在起关键作用。在一定数据的调查研究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视光学院的唐纳德·穆蒂提出,孩提时代户外活动过少,容易引发近视。

  穆蒂认为,与以前相比,目前全球的小孩都在花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或黏在电脑和智能设备屏幕前,在部分亚洲国家,社会对学习成绩的高度重视,促使孩子们在学校待得更久,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这也使他们待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大缩减。

  为了更好地证实这一观点,穆蒂对悉尼中小学的4000多个孩子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他让两组同样视力的小孩分别在室内(房间里)和室外(草地、海滩等),花同样的时间看书、看屏幕、进行专注类活动,并一样尝试体育锻炼(跳绳、奔跑等),三年过去后,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孩子患近视的比率更高。该项实验结果发表于《眼科研究与视力学》上。

  除了“宅”的原因,还有研究者提出,“近距离用眼”也是导致近视的一大原因。频繁的近距离工作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而出现的,以前即使是干细活的人,也很少一干就是一整天,而且日复一日。事实上,纺织工人和成天面对显微镜的从业者近视率极高,近视已经成为他们的职业病。

  相对于“近视遗传说”,大部分人其实更愿意接受“环境改变”和“用眼不当”的解释,毕竟这两者都比较容易被改变。但就目前来说,近视的形成机制仍未有定论。

  专家解读:

  户外活动放松眼球 近距离用眼损耗视力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周清认为,除了遗传原因外,户外活动带来的开阔视野和自然光照,确实对减少近视有一定效果。

  对正常人来说,通过睫状肌收缩、放松改变晶状体曲率,将看到的影像聚焦到视网膜上。但近视患者的眼球是略微拉长的,看近处的物体没问题,远处的物体却聚焦在视网膜前方,于是眼前模糊一片。周主任解释说,婴幼儿出生时大部分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趋于正视,至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所以,小学阶段的用眼环境很大程度决定了今后视力的好坏。“我们的父辈、爷爷辈,在他们眼球发育时期,用眼习惯也算不上科学健康,经常在黑乎乎的厨房做饭,晚上靠着微弱的光线看小人书,但却很少有人近视。与现在的小孩相比,最明显的差别就是,他们经常整天待在外面,而现在的小孩花费大量时间在学钢琴、画画、做奥数题等,长时间在室内活动。”周清说。

  多待在室外对预防近视有什么好处呢?周清认为,最主要是远距离视野带来的眼球放松。“一般看五米开外的东西,眼球会呈现放松状态,可以缓解视疲劳。”但教室里坐后排的学生离黑板也有五米以上,他们还是会患近视。因此周清强调,除了距离以外,户外的自然光线、绿色植物等因素也有功劳——光对眼球的“轰击”,包括自然光丰富的颜色和明暗对比,都能对眼球的正常生长起到引导作用。

  另外,有数据表明,城市的小孩比农村的小孩近视率高很多,也许城市污染、噪声也是导致近视的部分原因。除了待在户外或室内之外,其他行为也有影响。周清说:“高近视率,恰好与整一代孩子的成长同步发生,这些小孩要兼顾学业,又在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熏陶下长大,进行过多阅读,大量‘近距离用眼’,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视力的损耗。”

  科学辟谣:

  自然疗法:

  只有缓解功效

  不能治愈近视

  曾经有研究者提出,户外的明亮光照可以保护视力。对此的主流解释是,在光照刺激下,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进而阻止了眼球在发育中的伸长。虽然这一解释还未得到实验证实,但周清同意这个结论:“如果要看书,在室外自然光下看,确实比室内灯光下看的效果好,当然前提要避免强光直射。”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曾提出,孩子们需要每天在至少10000勒克斯的光照下,待3个小时才能避免近视。这大约相当于一个人夏天站在树荫下接收到的光照亮度。但这一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照明充分的办公室或教室通常还不到500勒克斯。因此有人提出,建造“玻璃教室”,让孩子们挪到户外去上课。

  对此,周清认为意义不大,因为户外的综合环境很复杂,玻璃教室并不能满足需求,比如太阳光等。她告诉记者,不得已要长时间待在室内时,应尽力改善灯光条件——比如打开头顶上的大灯,减少周围环境与台灯下光线的对比度,这就跟不要在黑暗中看手机屏幕是一个道理。

  在市场上,宣称能够恢复视力的产品和训练方法也层出不穷。在这些“偏方”当中,通过转眼睛、变焦点来“锻炼眼肌”、最终恢复视力的自然疗法格外受人青睐,网络上也常可以看到《xx天轻松改善视力》的锻炼教程。

  对此,周清认为,从中医理论来说,刺激穴位并转动眼球,确实会使眼球的血流加速,供血增加,对视疲劳有一定的缓解功效,这也是眼保健操的原理。但要做到“治疗”近视,那是不可能的。“所谓轴性近视,就是眼轴变形拉长,按生长规律来说,它只会越来越长,具有不可逆性。指望‘自然疗法’来摆脱近视不靠谱。”周清说,“同时,应警惕过量刺激后造成的眼球调节痉挛。之前有位患者听信‘大力拍打眼球可治疗近视’的偏方,坚持了一年后,把自己拍成了双眼晶状体脱位,得不偿失。”

  Tips:

  佩戴眼镜

  对付近视方法各有利弊

  框架眼镜:适合长期佩戴,安全性高,但会产生折射像差和斜交位差等现象,眼睛所看到的影像会发生畸变,鼻梁负重,对某些体育运动有影响;

  软性隐形眼镜:市面上常见的隐形眼镜几乎都是软性隐形眼镜,较为美观,镜片紧密贴合眼球表面,始终跟随眼球转动,能保持与正常人相同的开阔视野,但不适合长时间佩戴,眼睛容易出现干涩等症状;

  硬性隐形眼镜:也称OK镜,一般由医院眼科专业验配,需要按个人眼球形状订做。OK镜的原理是,夜间睡眠时借助眼睑的压力作用使角膜变平,从而减低角膜曲率,降低近视度数。简单来说就是晚上睡觉戴上OK镜,白天摘下,可以维持正常视力一整天。优点是透氧性好,但舒适度差,因为材质较硬,佩戴时容易有异物感,眼压太高或散光较大都不适宜戴OK镜;

  手术治疗

  全称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即通过削减角膜的厚度来调整光线的聚焦,一次手术即可摆脱近视,恢复期短。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方案。

  文/广州日报 记者郭原毓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