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蛋吧!6个最坑娃的陋习

2016年05月03日 06:4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滚蛋吧!6个最坑娃的陋习滚蛋吧!6个最坑娃的陋习

  最近在给家长答疑时,发现一些家长谈到的孩子护理上的问题时,往往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些陋习,然而这些陋习严重危害了孩子的健康,甚至引发的后果往往不可挽回。我下面就几个问题给大家分析一下:

  1、挤奶头

  一些地方女孩子出生后要给孩子挤奶头,其理由是防止以后奶头内陷。新生儿生后4~7天常见乳房肿大,如黄豆,蚕豆,甚至胡桃那么大,有的还可以见到乳晕,分泌白色的液体。这是由于母体中雌激素通过胎盘残留在孩子体内影响所致。有的地方有挤奶头的习惯,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陋习。乳房肿大虽然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情况,但也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只不过不是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给新生儿挤奶头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这是因为新生儿从母体来到这个大千世界,要面对着各种病原体的威胁,而新生儿对多种疾病的特异性免疫主要是通过母体获得,但是他们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很不活跃,有的抗体还是不能够通过胎盘给予孩子,因此新生儿体内的非特异免疫还不成熟和完善,抑菌杀菌能力很低。所以往往是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感染,但是对于抵抗力相当弱的新生儿来说也是灭顶之灾。因此需要我们仔细的,科学的呵护。千万不要给孩子挤奶头。

  2、擦马牙

  新生儿出生后可在其牙龈处看见有上皮细胞堆积而成或为粘液包囊的黄白色小颗粒,俗称“马牙”,其实有的地方就有用布擦马牙或者挑破的习惯。不洁的处理往往引起感染,造成感染扩散。

  3、挑破螳螂嘴

  新生儿出生后在两侧颊部各有一个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螳螂嘴主要是为了孩子生出后有利于吸吮乳汁。但是有的地方就有挑破螳螂嘴的习俗,同样也会造成孩子感染而引起严重的疾病。我曾经在农村县医院工作的时候,就有一个新生儿被家长用灶膛灰擦马牙和螳螂嘴而引发败血症导致死亡的病例发生。

  4、剃胎毛、眉毛、睫毛

  有些地方孩子满月后有剃胎毛、眉毛、睫毛的习俗。美其曰让孩子以后的头发、眉毛和眼睫毛长的漂亮,黑长。这个习俗既不科学,也容易对宝宝产生皮肤产生伤害。因为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生长是完全根据人体生理需要,非常科学和巧妙地安排好的。小婴儿的皮肤娇嫩,比成人薄,大约厚1毫米,成人皮肤大部分厚为2毫米。而且表皮的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均很薄,发育不完善,皮下血管丰富,但是防御功能差,对外界刺激抵抗力差,所以很容易因剃毛受到伤害,而且易于感染,一旦感染不容易控制,并且造成感染迅速扩散。小婴儿的头发有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同时与遗传、营养与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头发的多少和颜色并不决定以后头发的特点。一般孩子在2~3岁后自然逐渐变黑。眉毛和睫毛是保护眼睛的两道防线,可以阻挡外来的异物进入眼睛。睫毛还可阻挡灰尘、飞虫进入眼睛。当强烈的光线照射时,睫毛可以像帘子一样挡住强光,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如果剃去眉毛和睫毛就等于去掉了保护眼睛的防线。另外剃掉睫毛容易损伤眼睑边缘而发生细菌感染。小婴儿的眉毛和睫毛到3~5岁时它们的长度几乎与成人相等,所以家长根本不用担心眉毛和睫毛长不好。

  5、去胎毒

  一些地方在孩子出生后给孩子吃的第一口食物不是妈妈的初乳,而是黄连水,美其名曰“去胎毒”。无论是中医和是西医的理论中都没有胎毒这种理论。一般去胎毒的中药多是苦寒成分,这些中药对孩子的脾胃都有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胃很小,这时的新生儿觅食和吸吮反射特别强烈,孩子生后应该尽早吃初乳,初乳的蛋白质含量高,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对婴儿预防感染及初级免疫系统建立十分重要。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素比成熟乳高很多。同时初乳还有通便作用,可以清理初生儿的肠道和胎便。如果这个时间不给孩子吃初乳反而给孩子灌了一大堆黄连水,既不利于母乳喂养成功,也让孩子失去了人生的第一次免疫的机会。

  近来科学家认为:母子之间最早的皮肤接触,有助于建立早期的依恋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牢固的依恋关系。母子间最初皮肤接触时间的早晚比早期接触的绝对时间长短更重要,这是因为产妇体内雌激素作用可能产生最强烈的感情,促使她去关心自己的孩子,有利于形成早期依恋。如果不利用,激素的作用就会消失。

  6、掏蛋吃

  男孩子出生后,一些家长喜欢揉摸男孩子的阴囊和阴茎,美其名曰“掏蛋吃”,有时候还让孩子自己去摸小蛋蛋做出给大人吃的姿势来。岂不知这种庸俗的做法给了孩子一个不良的性教育,而且很容易造成孩子外生殖器的伤害以及泌尿系的感染。孩子的生殖器是他的隐私,孩子虽然小但是在人格上是与我们平等的,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同时对于孩子将来性的发育也有极大的好处。

  作者简介:

  张思莱,新浪育儿母婴研究院金牌专家,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