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奥数仍疯狂,十余年禁令“打水漂”?
幼儿参加奥数培训、家长凌晨排队报名、每天补习近7小时……暑期过半,记者走访北京、上海等城市发现,奥数补习如火如荼,渐成“第三学期”。一边是十多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三令五申“禁奥”,一边是越禁越火的现实。奥数异化背后有何“奥秘”?
未上小学先补奥数,暑假变成“第三学期”
叫停奥数竞赛、取消奥数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招生挂钩……近10余年来,国家和一些地方不断出台“禁奥令”。今年7月初,北京市教委还重申,初中入学摸底考试禁考奥数。
然而,严令之下,暑期奥数补习班仍异常火爆。“每天上午三节奥数课,天天不落,光上一个暑期班就要近万元。”北京一位刚刚经历“小升初”的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听说上初一一开学就分班考试,主要就是考数学,其中很多都是奥数题。
更令人担心的是,奥数培训幼儿化趋势明显,一些孩子还未上小学,已经开始补奥数。在江苏启东市中心的一座6层写字楼内,近10家培训机构几乎都开设奥数培训课程。其中一家机构培训最低学龄是“升一”,即学前班升一年级,一般每周3天课,每天上课两个小时。
一些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奥数班,大多家长都替孩子报了语数外“全科”补习。
“孩子早上8点上课,除了午饭和午休,下午5点半才下课,每天近7个小时在培训班。明知孩子辛苦也没办法,都是择校闹的。”北京家长张民的苦衷,是不少饱受“奥数”折磨的学生和家长的心声。
为了能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奥数班,家长不惜一切代价。7月初,上海杨浦区一家著名教育机构的暑秋季奥数班接受报名。早上8点,已有上百位家长排队,为了报上明星老师的班,有的家长凌晨三四点就来排队。
证书背后暗藏寻租链条,奥数仍与择校择班“藕断丝连”
家长为何对奥数培训趋之若鹜?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严禁把奥数与升学、分班挂钩,但奥数与升学一直藕断丝连,仍是择名校、进重点班的“敲门砖”。
“小升初”不再考试,“奥数证”大行其道。“名初中选拔生源,看奥数证书是最直观的。”上海一位家长透露,一些培训机构的奥数班其实是名校“尖子生”选拔班。一些和名校关系密切的培训机构,在适当的时候会出一套卷子给孩子做,达到一定分数线就能成为名校的“预备生”。
在不少家长看来,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并不意味着孩子始于“同一起跑线”。尽管教育部门严禁公办学校以各种证书为报名的参照条件或开展任何形式的“摸底”考试,但很多家长始终认为“多考证书,肯定不吃亏”。
“一些初中名校仍在偷偷小范围考试,孩子的奥数水平是通过考试的关键。”南京学生家长张先生说,女儿今年“小升初”,想进一所全市排名前五的名初中。通过熟人介绍,女儿才有机会参加学校偷偷组织的“小范围考试”。
“就是一张卷子定胜负,数学部分全是奥数。”张先生说,女儿年初意外摔伤了腿,少补了几个月奥数,结果考得不是很理想。好在她去年拿到一家知名奥数培训机构的四星学员证书,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如愿报上名。
除了择校,奥数也成为学校新生分班的重要标尺。北京的李女士说,说是不让分重点班,但几乎好一点的初中都以实验班、超常班等名义分“好差班”。儿子所在的初中马上要举行分班考试,“我们没有过硬的关系,只能花钱上奥数班。”
多数“奥娃”成“炮灰”,疏堵结合防“奥毁”
在部分教育人士看来,奥数比赛来到中国后被异化,形成畸形利益链,名校抬高门槛,机构借机敛财,孩子成了受害者。
“相关利益方对禁令置若罔闻,有关禁令如隔靴搔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家长让孩子上奥数班,是为了择校,而择校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有关,其中暗藏权力寻租。
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的失败来成就少数学生的成功。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培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介绍,研究表明,只有5%-10%的孩子大脑发育较早,能力强一些,比较适合学习奥数。大部分孩子不适合,家长应在孩子适合的年龄阶段安排学习。
“全员学奥数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也提高了全社会的教育成本。”谷力说,名校择校指标有限,多数孩子学习奥数既难出好成绩,也无法实现择校目标,最终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单凭一纸禁令,难给奥数“降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一些地方出台规定取消奥数培训班,但一夜之间又都改头换面成“数学思维”重新面世。尽管各地都在努力破解教育均衡,但在教育GDP指挥棒下,名校还是通过奥数衡量、选拔学生,助长奥数培训之风。
另有教育专家指出,一些地方以“发禁令”代替“严监管”,面对奥数培训机构和名校之间的利益链条,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
“奥数本身并无错,但把奥数异化为所有学生的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应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让奥数回到本来位置。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