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母亲应该教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 09:07   

  ●母亲的角色扮演游戏

  当麦当娜忠心耿耿的粉丝们翘首以盼,等待她下一个颠覆而具渗透力的形象时,这位女权先锋在生育两个孩子之后,立刻戒烟戒酒,每天坚持运动,热衷于她的长寿进食方式,据说这是一种生活哲学。

  这种生活哲学的基础来自于麦当娜角色扮演的转换。子女永远处于被压抑和反抗的角色,而摇身一变为人母亲之时,却要找回为人母亲的定位。在墨西哥影片《浓情朱古力》中,母亲始终扮演了权力的角色。大女儿从头至尾完全接受母亲安排自己的人生,二女儿全然不顾母亲的想法而自行其是,三女儿则先屈服而后反抗,甚至在母亲去世后,母亲的鬼魂继续充当了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平克-佛洛伊德的音乐电影《墙》里,母亲的角色更是表现为赤裸裸的精神控制者。

  被压抑--反抗--压抑--被反抗,这一人类繁衍规则基本概括了母亲的主要脸谱。卡夫卡曾经感情复杂地说道:“生活是可怕的,母亲同生活一样可怕;你必须去爱她们,所有的污水都是这一刻最崇高的礼赞。”正是这种爱恨交织的礼赞让母亲的角色变得复杂。罗兰--巴特的母亲与其相伴一生,成为他写作的支柱;终生努力在父母划定的“爱德华”之外寻找自我的萨义德,则依然坚持定期给去世多年的母亲写信。母亲,在此扮演了一个回归之地的终极角色。

  麦当娜曾经说过:“母亲对我来说是个神话,她是人类完美的化身,就像耶稣基督。”我们知道,圣人和偶像崇拜永远都在他们死去以后才产生。母亲对儿女舍身式的哺育﹑精神上无微不至到恐怖的关爱﹑在人生指引上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先验式的大智能,都会让儿女在已经失去或者即将失去母爱的时候作一次剧烈的角色转换--之前你认为的母亲的琐碎言行此时都会上升为神话式的心理体验。

  在中国语境里,母亲不独有勤劳﹑纯朴﹑善良的民族共性,还应当有克己﹑勤俭﹑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正如,俄狄浦斯情结是所有文学的母题,母亲的单一形象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价值观的核心。

  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女性有着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尽管很多是她们自己并不想扮演的。她们必须是识大体的妻子﹑有情趣的情人﹑偶尔调笑的同事﹑初恋般纯洁的同学﹑善解人意的闺蜜,甚至是有魄力而并不冷酷的领导。所以才会有女性终于疲倦于在这么多角色当中再加上一个伟大的母亲。即使是勇于做母亲的女性也还要不断接受自己心灵的拷问。把儿女托付给其它人的职业女性的问题是:“为什么罪恶感总是我的?”留在家里的专职母亲的问题则是:“为什么低估了我们工作的重要性?”

  新时代里,女人的价值选择出现了如此之复杂的可能性。女性要面对的不再是以往孟母三迁式的简单的教育问题,而要从上中下三代中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在现代社会的更多机会和更多角色中找平衡。为奴隶的母亲,如今已经不仅仅为儿女的奴隶,更要为社会的奴隶。

  美国“反战母亲”辛迪-希恩3月在联合国总部前参加一次反战集会后被捕,她的女儿说:“现在大家总是在谈我的妈妈,但好象没有人想起我死去的哥哥。”辛迪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从母亲而扩散为政治符号,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母亲的意义,就如同人们很容易忽略了母亲节的意义。

  ●中国母亲强大,中国才能强大

  中国和平崛起了,我们在为下一代懮之后,又开始为下一代母亲懮。撑起一个强大局势始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但母亲在这每个个体中又是一个什么位置呢?

  新版《小二郎》这样唱:“小呀小二郎,背起那书包去留洋,等母亲越洋电话来叫床……”据说不少小留学生每天起床,要靠父母从中国打越洋电话叫醒,有时要打两次电话方奏效。

  少年吃点苦头,受些挫折,经历些磨难,可成为他们人生经历的财富,而且比学业更重要。这是另一种蝴蝶效应--蝴蝶羽化之前要经受痛苦的蜕变过程。所以发达国家大多主张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即使富家子弟也不例外,白天上课,晚上打工,自挣学杂费。西方认为,人在少年时不经历磨难反而是不幸的。

  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上一世代的年轻人还会涌向街头抗议﹑然后再排队考托福,那么这一代的孩子则沉溺现成的一切,连考托都让父母代劳。学者们担心,自私﹑迷失和不负责任“金钱世代”的独生子女决定中国未来走向。

  这也是个诞生过秦皇汉武的国度。当然,人人争当皇帝并非好事,但人人都想当小皇帝的国度必定没出息,必定走向衰落。当小皇帝们再成为父母时问题就更大了。

  所以,我们只有从小皇帝的母亲那里寻找解决方案。

  ● 没有强大的母亲,哪来强大的民族

  俗话说得好,“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反过来,“爹强强一个,娘强强一窝”。英伦向以出女王和女首相闻名,强悍的女性撑起半边天,打造出老牌资本主义的兴盛;日本相反,以全职太太在家相夫教子著称,同样打造出新兴资本主义的繁荣。在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该国的母亲们之间似乎不难找到某种关联。几年前,《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切,“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中华民族的未来。”

  中国母亲常挂嘴边的是,“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吗”。“拉扯”二字极形象地揭示了对下一代培养是重在“养”字上,顾及不到对下一代眼界的磨练。让我们简单归纳一下,三四十年代生人为传统一代,他们拼搏向上,虽然头脑相对简单但对子女的境界要求也是有理想﹑有拼搏精神。五六十年代生人为“文革”一代,轰轰烈烈好象什么好事都赶上了,白卷英雄﹑高考﹑出国直至互联网狂潮,对子女的境界要求是实用主义的,有时是投机的。七八十年代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最急功近利,成功主义是他们的主旋律,所谓出名要趁早,所以对他们子女的要求也可想而知。一对新生代夫妇这样祝愿自己4岁的女儿:“长大了娶唐僧做老公,能玩就玩一玩,不能玩就把他吃掉。”

  更大的问题来自女性消费主义教导下的孩子多为娘娘腔。只有成功主义没有挫折教育的培养方式,加上女性气质,使下一代阳刚气严重不足。卢梭说过:“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意思是说,磨难对孩子不是坏事,恰恰相反,它对孩子的未来人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

  现状是,子女教育多由“一家之煮”的母亲全职负责。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缺乏男性的粗悍特征和冒险精神。周围的例子是,打孩子的多为母亲,父亲则在一旁当和事佬。这种角色互换使弗洛尹德的“杀父娶母”理论破产,更令母亲角色勉为其难,父亲角色又开了小差--关键的,中国母亲有受过父亲角色的专业训练吗?

  ●中国母亲应该教什么

  像前面提到的小留学生的例子一样,如今儿童各类钢琴班﹑书画班基本上是母亲陪练才得以完成的。《发现母亲》宣称,一个称职母亲胜过一打特级教师。“一个好的母亲必须用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才能武装起来。”所以,多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少一个社会的败类。在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中,父母子是铁三角关系,超稳定结构。可现在母代父职,中国母亲是雌雄合一体。中国母亲倒是权重倾朝了,但把这么大的权力放在她们脆弱的肩膀上,如何承受得起?

  更有甚者,网络时代社会更新加速。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网络一起上。网络取代家庭可能成了第一位。中国母亲基本没优势,她们很操心,但总是操不到点上。纵观时代对中国母亲素质的要求,以下三条似要注意:

  第一,卓越教育。中国人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时间表已排在20年之后,这个奖对几亿中国母亲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我们还认西方标准的话。

  第二,道德与人文教育。现行教育更多的是“长大了要当官”﹑“要赚大钱”,读大学的找个好工作,在狼烟四起的出国潮中拼个血路,凸显实利教育驱动。整个教育考核更注重英语﹑专业教育的培养,以成才来牺牲成人,以修业来误导悟道。出来的产品是有知识﹑没文化,高学分﹑低德性。把人文与道德﹑民族传统的教育推给电视剧或韩剧。

  第三,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四书五经”之类的早已名存实亡,仅余八股式的教育方法。至今热门电视有奖问答节目,大多为死记硬背的选题,这跟古人凭吟诗作画就可以当官没什么两样。这种教育方式难育创新之才,更难育创业之才。

  本来,女性的特征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征适合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一个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去拧几颗螺丝。但现在整个人类都错误地认为女性去拧螺丝反倒比培养孩子还要重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发现母亲》的作者又发谬论,细琢磨却不无道理。

  发达国家里1/4的妇女选择不生养,认为生儿育女无异于被判了一个长期徒刑。但她们只要生了就会好好教育后代。大国复兴,要从培养一代伟大的母亲开始。教育部门与其大搞大学扩招,培养无竞争力的产品,不如多建立几所中国母亲学院。因为一个母亲弱势的国家从来就难以强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母亲节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