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儿保标准,别让保健品说了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5日 09:36  解放日报  

  近日,笔者的朋友带八个月的宝宝在社区常规体检时,遭遇一件小事:验血报告显示,宝宝的血红蛋白稍许偏低,医生当即诊断为贫血,必须吃补铁保健品。年轻妈妈急出一身汗,通宵排长队、挂专家号,最终三级医院专家给出明确答复:一岁以内儿童血红蛋白大多偏低,待膳食添加全面后自然会好。原来,“贫血之说”竟是虚惊一场。

  年轻妈妈在社区儿保门诊的类似经历并不稀奇。两个多月的宝宝被诊断“乒乓头”,社区医生开出大剂量维生素A来治疗,可再到三级医院复查,却被医生告知无须服药,维生素A吃多了反而会中毒;几乎所有孩子在社区体检时,医生第一句问话便是,“在补钙吗?要坚持补钙。”笔者曾采访过的权威儿保专家却三番五次强调:除非母乳喂养的宝宝,其他儿童不用盲目补钙,平日多晒太阳,适当吃点鱼肝油即可。

  针对同样的问题,社区体检医生与儿保专家所持的观点为何会大相径庭?深究其中,笔者发现:在部分社区儿保门诊,医生体检之余推销保健品。逐利行为导致体检变了味,一些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被解释成为某种疾病征兆,继而为推销保健品埋下伏笔。此外,一些社区儿保医生年龄偏大,知识储备和更新速度跟不上,缺少科学指导和系统培训,机械地解读指标、盲目地引导进补,最终使儿保服务水平打了折扣。后果显而易见:且不说家长掏了腰包虚惊一场,一味给孩子吃各色保健品更可能为日后发育过早、营养过剩、微量元素超标等留下后患。

  申城从社区医院到三级医院,横跨0至6岁儿童的预防保健网络,犹如一把“保护伞”呵护着孩子健康成长。如何让这把“保护伞”更坚固更密实?相关部门还应再动些脑筋。儿保门诊须与保健品厂家“绝缘”,确保判断标准不为利益所驱动;大医院与社区小医院也应多些互动,大医院将最新的儿保信息传授给社区,社区将普查情况反馈大医院。服务水平切实提高了,才不致辜负广大家长对医生的一片信任。顾泳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