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刚过,袁露(化名)便带着女儿秋天(化名)到幼儿园退学了。“我们要上那个小学,必须得上学前班,要不然根本跟不上。”
袁露在一家出版公司工作,对秋天的教育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秋天上大班之前,班里就有不少同学的家长把孩子转到了学前班,袁露一直坚持让秋天待在幼儿园。“这个时候就应该快快乐乐地玩儿,我不想让她有那么大压力。”
但是,最近袁露的丈夫终于托关系找到了北京中关村地区的一所小学。据说,这所小学六年的课程要五年学完,学校老师告诉他们,不上学前班孩子在这里会非常吃力。
“这几个月在给女儿找学校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压力了,上了好小学将来上好中学就容易,上了好中学就有可能上好大学。可是这些学校的学习压力也真是大,不让她提前学点儿,将来真有可能跟不上。”袁露说,“我知道最终我们一定会被推上‘拼孩子’这条路的,但是没想到这么快。”
袁露遭遇的是“幼升小”的竞争。
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剧,应试竞争早已从小学阶段下移到了学前阶段。家长们为了将来的“小升初”、“初升高”,以及最后的高考,在“幼升小”便开始发力。每一个新学年开始,不少幼儿园大班都会流失一部分孩子,这些孩子纷纷进入了“更能教知识”的学前班,或者一些培训机构的幼小衔接班。
虽然“幼升小”的竞争看起来没有“小升初”那么惨烈,但是,由于参与竞争的是年仅五六岁的孩子,因此,这个竞争更加让人痛心。
帮择校、帮“领跑”
学前班供不应求
“我是放假前最后一天才等到一个名额的。”袁露说,现在学前班不好找,到他们想上学前班时,很多早已经招满了,“我们是托了人,等到有人退出时第一时间抢到的。我们后面还有很多人排队等着呢。”
其实,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叫停了学前班,全国很多地方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为的是防止越来越严重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但学前班一直就没有真正停止过,只是变身为各种培训机构中的“幼小衔接班”,或者“潜力开发班”、“假期冲刺班”等等。
“这个市场的需求太旺盛了。”在业内工作的许老师说。他所在的培训学校主要做“幼小衔接”,目前有“一年班”和“半年班”共六个,“一年班”早已经饱和,9月1日已经正式开课,半年班要到明年2月份开学,不过现在仅有一个班还有十几个名额,其他班已经都报满了。
许老师介绍,上学前班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想择校的,一种是想‘领跑’的”。
“在我们海淀区,好小学特别多,所以海淀区的‘条子生’(领导批了条子要招的学生)和‘共建生’(学校承诺每年招收的共建单位的学生)也特别多。这么多择校的学生学校收不下,怎么办?就要考试。”
今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让许老师现在还津津乐道:中关村地区的一个小学招生时,4个“条子生”争最后一个名额,学校最后只能采取考试的方式,“被录取的就是我们这儿的学生”。
许老师所在学校的课程安排如下:
周一
上午:英语、拼音识字/阅读、英语
下午:数学、科学
周二
上午:英语、数学、音乐
下午:拼音识字/阅读、英语
……
英语、数学、拼音识字是每天必上的课程,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则每周各有一节。
“经过我们这里1年的学习,孩子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汉字,能延伸到2500个左右的汉字,数学能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英语达到剑桥1级。”许老师说。
这么密集的知识灌输,不仅可以应付小学入学考试,同时也能轻松应付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学,不对;不学,也不对
家长苦纠结
“择校”和“领跑”其实只是部分家长的想法,大多数家长的担心是“怕落下”。
“听说一年级一个月就会学完拼音,我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拼音学了很长时间。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都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学过了拼音,因此,学校也就是过一遍。”在大学当老师的林女士说。林女士的女儿现在五岁半,也面临着幼升小的压力。还有人向她介绍,数学老师也就是在前两个星期给孩子们念念应用题,之后就基本靠孩子自己来读题,不认识字的孩子“根本连题都看不懂”。
“在很多小学、尤其是好小学,拼音、数字等基础是他们视同孩子已经全面掌握的知识,他们的任务只是查缺补漏地过一遍。”许老师证明了林女士所听说的并不是个别现象。
真让林女士着急的,是家长们手中正流传着一本“幼小衔接宝典”——一个有二十页的复印小册子,小册子的名字叫《提前一年做入学准备——培养孩子的“学习潜能”和生活能力》,里面除了一些孩子进入小学前应该养成的生活习惯外,还有一些“幼升小”考试时出现过的题目类型。
由于经过反复复印,林女士拿到的小册子中已经有不少地方模糊不清了,即使这样,她第一次翻看这本小册子时,仍然感到“后背发凉”。
“猫-狗=2,狗-兔=3,兔+兔=6,问猫=?我随手一翻就看到了这个题,我首先想到的是用方程组,可是马上又想到还没上过学的孩子哪会用这样的方法,他们会用什么方法解呢?冷静下来一看,这道题的关键应该是兔+兔=6,紧接着就想要是我家孩子去考试她能找到这个关键点吗?”自从拿到这本“宝典”之后,林女士内心不再平静了。
林女士跟袁露一样,一直不主张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学太多东西,但现在她动摇了。
以前,林女士不想让女儿学,是怕孩子受思维发育水平的限制,理解不了太抽象的知识,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挫败感,甚至恐惧学习,但是现在林女士觉得:“要是别人家孩子都能做出这样的题,我家孩子上学以后会不会感到压力更大?那时候孩子可能会有更强烈的挫败感。”
这种纠结的情绪在很多“幼升小”家长中普遍存在着。
坚持?妥协?
幼儿园两难
一头是学前班成绩领先,一头是家长们半遮半掩的担心,不少幼儿园也开始有“幼小衔接”的课表了。
一所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园长说:“近二十年的从业经验让我越来越知道,让幼儿园的孩子学小学的知识,对孩子就是一种摧残,但是这两年我却越来越顶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了。”
“十一”前,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几个孩子来幼儿园看望老师,“原来叽叽喳喳说笑个不停的孩子突然变得蔫头耷脑的。”
后来听几个孩子的家长说才知道,小学的压力远远超过她之前的想象。
“一个月要背古诗50首,这还只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众多知识中的一项,孩子能不累吗?”这位园长说。
幼儿园不太要求孩子学习写字,但是从上小学第一天起,孩子就要自己抄作业条。孩子不认识那些字,就照着老师的描,结果,不是描错了就是描丢了。“孩子把作业条拿回家不光自己看不懂,我们也看不懂,于是几个相熟的家长互相通电话,几个孩子描相同的作业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几经沟通、猜测,才终于弄明白了老师留的作业是什么。”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家长说。
最触动这位园长的是,小学老师不再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批评孩子。几名家长都说,小学一个老师管四五十个孩子,跟家长见面的时间又很有限,于是,每天下午放学时,家长领着孩子在校门口排着队,老师一个一个地向家长讲孩子的问题,不仅孩子能听见,而且排在队伍中的所有孩子和家长都能听见。
“我们要是妥协一下,多教孩子些知识,孩子是不是就能少经历些这样的痛苦?”这位园长说。
国庆节之后,这位园长在所在幼儿园的大班每周加了三节“幼小衔接”的课程,每个孩子书包中都有一个小单线本,还要求每天抄写老师留在黑板上的作业。
为了不同的目的,家长、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都在向应试教育倾斜,毫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只能默默承受。
“学龄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就是游戏。”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李文道说,“时间是个常量,当把孩子的时间过多地用于本不应该他们学习的抽象知识上时,孩子们游戏的时间就会被挤压,这不仅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会因为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使他们容易对学习产生恐惧、厌恶等情绪,伤害了学习的兴趣,也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童年缺少幸福体验,会影响他后面一生的幸福感。”
在学前班学习了半个月的秋天,逐渐失去了对新学校的好奇,每天都不愿意去上学,现在每天把秋天成功送到学校是袁露最重要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