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对比中外体育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4日 08:17  环球时报  微博

  本报驻法、日、加特约记者 潘亮 汤瑾 陶短房本报记者 杨婷婷

  据11月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近日以0∶11输给俄罗斯少年足球队的消息,引起坊间热议。大比分的结果反映出中俄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明显差距,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场地匮乏、设施陈旧、教师缺编,已是中国的学校体育教育的老问题。而社会升学的压力,不断压缩着孩子们的课外时间。捧在手里怕化了的独生子女情结,也让家长们在对抗性运动面前打起退堂鼓。长此以往,中国孩子如何健康,如何阳光?让我们看看外国小学生如何上体育课,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借鉴。

  体育课的分量有多重

  严格意义上,很难说清“加拿大小学生如何上体育课”这个问题。加拿大低年级学生有很多体育锻炼的机会,但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体育课。加拿大公立学校的法定上课时间非常短,一周上课5天,总共不过二十二三个小时。这点时间要安排阅读、写作、算术、社会等科目,已显得捉襟见肘,再安排体育课自然更不够用。但在许多公立学校,体育课实际却是有的:尽管有严格规定,学校不得安排补课,但课外活动却是被鼓励的,而体育则是课外活动的一部分。

  尽管几乎每所公立学校都有运动场地,但场地大小、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公立小学拥有近乎标准的体育场;有的则只有几件近乎中国社区健身场的锻炼设备和一块不大的场地。加拿大不少城市规定,对于活动量大、需要技巧和专业知识的体育项目,必须由具备资质证书者带课,即便普通的体育活动,因系义务教育范畴外,有时也需要额外支付带课费。所有这些选项、费用,都会在开学前通知家长,由家长公议取舍。

  在加拿大多数城市,衡量一所学校好坏,往往不是看正式课程的安排(因为都差不多),而是看包括体育课在内的课外活动安排。条件好一点的公立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往往有多种选项,相关带课老师会将相关装备、费用列表发给家长,家长可以酌情选择。

  和加拿大类似,体育在法国的分量同样重要。在法国小学,法语、数学、史地和自然等主要文化课以及音乐和美术两门艺术课均由同一老师授课,唯独体育例外。所以在小学任教的老师们可以是文化课“通才”,但体育课必须是“专才”任教,因为需要通过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体育课都上什么

  根据国家体育教学大纲,法国学生每周必修3小时体育,并应在学年结束达到教学目标,即拓展感官和智力开发、认识自我身体结构、关注自身健康和培养自立能力。体育课成绩的评定和文化课一样实行无分制,只分为达标、待加强、接近达标和未达标四个级别。

  体育课具体测试项目分别有:一是可测试类素质,比如跳高、跳远、单位时间内的跑距或泳距;二是变化环境下的移动能力,如滑雪、轮滑、骑自行车以及在大自然中辨向行进;三是一对一或者集体性的对抗及合作运动,如球类、柔道;四是艺术性、创造性运动,如体操、舞蹈。除了第一项有测试数据,其他考核主要看学生是否获得进步、是否有团队精神,是否能单独完成某一动作等检验他们的“习得”能力。

  为鼓励学生运动,法国一些学区会组织校际年度田径赛,却不一定有奖杯和名次。当小选手跑完预定的千米数,会得到老师签发的《技能文凭》。一些学校号召学生筹集善款,则想出“运动慈善”的妙招。学生先和老师签订《以步换钱契约》:200米兑1欧元,也就是说学生若是能够跑完200米,签订合同的老师就“支付”他1欧元作为赈灾募捐的善款。跑的距离越长,筹到的善款也就越多。

  日本则提倡快乐体育。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日本的国民假日———体育节。这一天,几乎全国所有的小学、中学都会举办运动会。有些地方不仅在校内举办,还发动周边居民举办“市民运动会”。记者参加过一次,发现与其说是运动会,不如说是游园会。虽然也有赛跑、接力等传统比赛项目,但还有推球、做操这类男女老少皆宜的比赛。现场其乐融融,重在参与。这和日本对体育教育的理念有关。

  日本文部科学省规定小学的体育课目标为“身心一体,通过适当的运动经验和对健康安全的理解,培养一生亲近体育运动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同时保持身体健康,提高体力,培养快乐开朗地面对生活的态度”。显然,体育运动不单是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对于人格心灵的锻炼。

  日本体育课的内容主要分为运动内容和保健内容两部分。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全部属于运动领域的“游戏”。比如跑、跳、玩水、跟随音乐模仿小动物摇摆身体、使用运动器械的游戏等,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学会控制身体,亲近运动。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有了称之为“运动”的课程,不光是玩,还要设定一个目标点。到五六年级,就要进行田径或游泳等比较正式的运动项目。保健内容从三年级开始,主要关于身体的成长、心灵的健康、防止受伤和预防疾病等内容。

  体育课的老师不会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孩子,而是充分调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每个孩子都喜欢活动身体并享受这种快乐。这种理念在日本贯彻得十分彻底。有的市还专门申请财政支出,开展“小学生体育私塾”,想方设法让不喜欢运动的小孩子也享受运动的乐趣,因为从小就不喜欢运动将来一生也不会运动。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体育教育少了什么

  对于小学生的体育教育,除了学校,家长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与国内家长偏重英语、奥数、钢琴等兴趣班相比,外国家长们赋予体育和其他课外班同等的地位。日本小学放学通常是下午3时,这之后就是孩子们的自由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在日本学生心里,俱乐部的活动和书本学习同等重要,都需要花费精力和心血去追求。英姿飒爽的棒球少年、虎虎生威的足球小将,据说都是小学生中最受崇拜的对象。

  日本的小学生似乎也习惯了各种锻炼。《环球时报》记者亲眼看到大冬天里一排小朋友穿着小短裤,小鼻头冻得通红,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在飘雪的大街上。记者当时就感叹,这要是在国内,老人父母们早就扑上去把心肝宝贝裹得严严实实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拎着大包小包、爸妈空手的情景,更是日本街头常见的一景。从学校到家庭都采取这样的态度,日本孩子的身体素质自然从小得到加强。

  家长的榜样力量和心态的确不能忽视。记者下午散步时常能看到法国家长带领四五岁的孩子一起骑单车或者轮滑。法国已入秋,不少孩子却在小区运动场上踢球直到晚上8时。当询问其中一名前来加油的家长是否担心孩子会受凉时,他说:“这么小的孩子每天在学校端坐六七个小时,太残忍了,我巴不得他能在课余多疯一会儿。”记者采访到的其他一些家长也表示文化课虽关键,但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却可能正是由于运动太少的缘故。在记者看来,大多数法国家长和老师的望子成龙之心跟中国家长是一样的,然而他们的共识是:运动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必需,更是对繁重学业进行减压的一剂良方。因为若没有在运动中得到消耗,又哪儿来 “空缺”汲取知识呢?

  这种心态与中国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地坛小学校长就感慨,由于怕孩子受伤,怕家长投诉,学校的很多体育课内容已经取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有调查显示,10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在逐年下降,这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开始在学校中实行减负,并建议每天锻炼1小时等。

  在熊丙奇看来,中国学生体育教育的问题之所以存在,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整体的应试教育导致只重知识教育,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如学生休息少,周末培训班也很多。二是学校实行“缺氧”教育,出于担心出现安全事故,体育设施不健全等方面考虑,从而减少体育活动。三是与中国人目前闲暇的安排有关,大人们不爱活动,周末安排的户外活动少,比如周末去踢球、骑自行车、游泳等氛围缺乏。四是体育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应试方法来上课,指定达标项目,统一活动,比如枯燥的跑步之类,让学生们产生畏惧心理,弄得体育课面目可憎,孩子们不愿意上。而且孩子们如今怕吃苦,韧劲不够的情况很普遍。孩子们可以选择的项目少,甚至有学校的体育考试居然是卷面考试,这完全背离体育教育的本意。国外的学校组织运动队或俱乐部等,增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配合意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从而让孩子们主动投入体育锻炼。

  因此,熊丙奇建议,中国体育教育的改进可以考虑以下几点:评价体系应该改变,关注孩子个性发展,不只追求成绩高低;给孩子更多的活动空间;体育教学应采取灵活方式,增加项目,鼓励组织运动队和俱乐部的方式;增加师资投入,增加体育场馆,尽可能为孩子们开放现有社区、大学等的体育场馆。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