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的行为遭到众多网友以及专家学者的质疑。萧百佑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并表示“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
大洋彼岸有“虎妈”,大洋此岸有“狼爸”,而且“虎狼式”教育还纷纷结出了硕果,看来,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很有必要,“子不教,父之过”,“儿不打不成器”这些理念,看来不仅有其可取之处,甚至还大有用武之地。事实上,“虎妈”、“狼爸”们的成功经验已然得到了认同甚至追捧,不少家长甚至已经在争先恐后要把孩子送去接受“虎狼式”教育了。
应该承认,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确不乏刻板与过于严苛之处,很多时候,这些理念与方式也的确要对国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遭扼杀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弊端,吸取自由式、批判式教育理念,不无必要,但完全抛弃甚至背离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其实也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嫌。
事实上,“三个孩子上北大”被视作教育的成功,本身就是狭隘的教育成功观,至于相关经验被不加取舍地奉若教子圣经,则更是功利化对于教育本质的蒙蔽。无论如何,撇开考上大学能不能被用来考核教育成败不论,孩子“上北大”顶多只能说教子符合了北大的标准,但是不是适合孩子本人,又是否有助于孩子的自我实现,其实都还不得而知。这个时候便急于给“狼爸”的鸡毛掸子贴上“成功教子术”的标签,显然还有些为时过早。
不仅如此,即便“狼爸”教出了成功的“狼子”,是不是同样适合“虎妞”、“猫崽”、“兔娃”们,恐怕也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这世上究竟有没有哪种教育理念或方式是最优的,又是否存在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恐怕只能因人而异。既然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千差万别,教育理念与方法自然也就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狼爸”的教子术或许有可取之处,也大可不必被东施效颦地奉若教子圣经。
如果真要说“狼爸式”教育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法宝其实并不是那根鸡毛掸子,秘笈也不在于其“打”得科学,“打”出艺术,而更多在于他对于子女教育的思考与付出。当一位父亲可以“为了教育年幼的孩子,几乎放弃了工作”,相比被过分强调的“打”字,为父者对于子女教育的这份用心与责任,或许才至为关键,也最为厚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