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丁飞 刘会民)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靠着这十个字,继“虎妈”之后,“狼爸”又火了。非要用凶狠的动物来打比方,这是因为两人同样拥有一套强悍的教育方式,一个字:打。这个字的背后,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听听萧百佑的简历吧:47岁,广东人,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本科学历,如今他是奢侈品行业的从业者,同时也涉足地产。这样一份简历似乎不足以让他成为一个太大的焦点,但如果加上“中国狼爸”的称呼,您可能就开始对他的生活感兴趣了。
在作为爸爸的萧百佑的词典里,离不开“打”这个字;这个字,被他评为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个字,让他成为很多教育者和家长的“眼中钉”,但还是这个字,让他凭借鸡毛掸子就将四个孩子里的三个都送进了北京大学。
记者:您的几个孩子现在都上大学了吧?
萧百佑:四个孩子里面老大、老二、老三都在北大读书,老四现在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古筝,就这么一个情况。
记者: 孩子们的性格都什么样呢?是外向的还是偏内向?
萧百佑:相对来说,四个孩子都是外向的,都是很快乐、很阳光的,但是他们外向的程度有一点不同。
记者:他们几个现在和您的沟通多吗?
萧百佑:每个星期六或者星期天的晚上一下课肯定要回到家里,喝我或者他妈妈煲好的汤和煮的菜,因为平常他们都住在学校里面,喝完汤晚上就回学校基本上就是这样。
记者:“狼爸”的名字,想必是来源于前一阵叫响的一个称号“虎妈”,指的是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他们的孩子,都是在严苛的教育、严格的家规和严厉的惩罚下度过童年,这也被一些专家称为“体罚式教育”。您为什么觉得打是有用的?
萧百佑:这个打本身是很精确、很科学的,我是把所有小孩在不同阶段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错了之后怎么惩罚规定的清清楚楚。譬如3岁的时候,吃饭不认真那就要惩罚,如果他6岁的时候读书了,不好好做作业那就叫错那就要打,让他们根据早就说好的家规在这个基础上才执行家法。
记者:具体来说,打哪里?用什么打?打多少下呢?
萧百佑:我女儿学琴就打小腿,如果不学琴了打手掌,用藤条,就是我们的那个鸡毛掸子。
记者:我想再问问,孩子的妈妈是什么态度?她反对吗?
萧百佑:她妈妈是支持的,因为从妈妈怀着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在商量怎么教孩子,第二孩子是完全理解、接受,他们认同因为这个有言在先,约法三章。
两天前,萧百佑出现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的节目里,他手里拿着鸡毛掸子,据理力争地为自己辩护。和现场嘉宾的几次冲突,甚至让节目录制因为太过激烈而一度中断。
嘉宾:并不是像你倡导的那样,孩子是要打才能进北大是吗?
萧百佑:不打,不一定是不是进不进北大的问题,是成不了好孩子。
嘉宾:按你的理解就是一定要有一方有受虐倾向才是爱的保护是吗?但是我看到的你对亲生儿女的态度无益于南霸天对琼花,黄世仁对喜儿,你知道你打过孩子要打出痕迹来。
萧百佑:在中国打他就是尊重。
记者:我相信节目里的这种质疑,您一定没少听过。您是怎么反驳的?
萧百佑:我认为都很好啊,我不认为是压力,从小到大我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法,包括连我的二姐,她认为这种方式有点过于严苛,包括我的很多同事,平常我们也有很多讨论,所以也不是压力。回过头来,最后他们看到、了解了我的孩子之后,他们都无一不称赞,因为任何事情调查、研究之后的发言是最准确的。
采访中,萧百佑提起,现在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有来自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到他这里学习,请他培养,每年人数有30个之多。而对于这些孩子,他也无一例外地,同等对待。
记者:我觉得学校、朋友或者各种环境都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您认为您的这种打和孩子进北大是可以划等号的吗?
萧百佑:我曾经说过一句,孩子读书、做人的成功,岂是一个打字了得,如果一个只是打就可以把孩子打好、打乖,打到学校的这个逻辑是错的。但是教育孩子在他小的时候,在规范他的行为规范的时候,让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不用一些体罚,也就是具体说不打那绝对是收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真正知识的掌握是在学校,没有学校、没有老师哪有学生的进步呢?但是没有好的家长,家长没有好的方法的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又怎么能全面发展呢?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家庭暴力”,这个词您的定义是什么?
萧百佑:所谓家庭暴力就是滥用家长的权利去对家里的任何一个成员进行一种暴力的行为,但我这种,教育孩子叫家法。这种家法,就等于以前皇帝给那个帝师教他们太子的时候,首先给的是什么呢?就是戒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惩罚教育跟鼓励教育异曲同工。
这段采访持续到昨晚11点半。结束的时候,记者希望能联系到萧百佑的几个孩子,他告诉我,他们已经通过家庭会议一致决定,孩子以学业为主,暂时不接受媒体的采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