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早教乱象:无资质借西方新词骗家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7日 09:45  中国青年报  微博
2月25日,上海,孩子与算盘。CFP供图(资料图片)2月25日,上海,孩子与算盘。CFP供图(资料图片)

  当前,不管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在嘉兴等二三线城市,早教市场都异常火爆,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千亿元规模。   

  一位知情者向中国青年报(微博)记者透露了早教市场“圈钱”的内幕,即从早些年的婴幼儿双语教育、珠心算、强化记忆等,到近两年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皮纹测试”、“捕捉婴幼儿敏感期”等理念,都从来没有离开过西方实验室。现在的早教培训机构用那些零散的没有被科学论证的舶来数据,让大量望子成龙心切的年轻父母动辄几千上万的花大钱。

  西方实验室数据成国内早教赚钱“法宝”

  早教机构通常说,西方大学研究机构通过对0~6岁各年龄段孩子的实证案例研究,家庭早期教育投入越大,他们在20~60岁时的成就越大,家长的回报就越多。

  同时,一些早教机构把国外大学生命信息学科研究的一些数据引进来,采集孩子的掌纹及指纹,分析各种先天遗传的差异和特质,并由此来反映被检测者大脑发育、皮层状态和灰质的分布情况,进而判断出婴幼儿的“最优发展方向”,开出诊断培养清单。

  更有甚者,他们用“捕足婴幼儿敏感期”理念迎合年轻家长的心理——孩子发育成长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在其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与刺激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们举例说,犹太父母在孩子启蒙阶段,会在《圣经》上涂些蜂蜜,孩子舔后发现《圣经》是“甜的”,以此不断激发其求知欲望;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母亲,为了让布什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每天把自己的读书时间调整到孩子放学的时候。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等都是一些伪早教理念。”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一针见血地说,现在社会需要理性思考与应对早教机构倡导的各种理念。人生本来不是一个攀比的过程,在0~3岁刚起步阶段,就鼓吹用百米冲刺的方式来代替人生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长跑”,是极为不负责任与不妥当的。

  因为,国内早教机构最多成立了十多年时间,没什么研究成果,多是借助西方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有一部分简略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测算数据介绍,但没有更详细、具体的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一门学科的研究建设是极为严谨的事情,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检验与更多的实证分析。

  显而易见,民办机构一直牵着中国早教市场的鼻子走。西方实验室数据成为他们赚钱的“法宝”。据分析,伪早教理念的产生、催化与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教育机构在利益驱动下炮制的一些迎合民众心理的概念。它在加剧学生家长焦虑的同时,更变成了有关机构赚钱的华丽外衣。

  家长盲目跟风,把开发孩子潜能的责任交给早教机构

  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教育专家郭彬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些家长没有主见与方向感,社会上流行什么,家长就让孩子学什么,让那些伪早教机构钻了空子。

  积极报早教培训班的家长多是这两类:一类是生活压力大、育儿焦虑大的年轻家长,平时忙于奔波,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给早教机构。

  另一类家长是独生子女家长,他们没有什么养育婴幼儿的经验,自己生活能力不强,对孩子要求还高,显得十分盲从与无措。他们往往相信早教机构牌子那么大,经验肯定丰富,以为花大钱就能免除自己的育儿焦虑。

  记者询问了几名报名亲子班的家长,有的家长说,他希望孩子通过参加亲子训练班以后更健康更快乐;有的家长则期望婴幼儿参加早教对今后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有的家长不知道送孩子上早教的目的是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家孩子也就跟着上了;有的家长则像在商场买电视机安好就可以看节目一样,期待孩子上了培训班在思维、习惯、人文素养等方面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花了大钱就能买到孩子的早期开发,就能缓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吗?

  “每个婴幼儿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有其特定的规律与一些未被挖掘的潜能。年轻父母自己不关注孩子,倒把培养发掘孩子潜能的责任交给社会上的早教机构。这不太可能吧?”在多家早教机构担任过人力资源总监、运营总监的张慧子说,每家早教机构都有特定的盈利模式,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最终导致家长期望值大打扣折,“实际上,家长花了很多的钱不一定达到预期目标”。

  以咨询公司名义搞早教没有教育资质却能圈大钱

  早教的特点是,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长期效果也缺乏有力数据证明。这让早教机构有了高收费、以好的教育之名忽悠家长掏钱包的“空间”。

  目前早教市场的状况是,收费高昂,早教机构与父母的纠纷时有发生。

  同时,早教机构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监管,工商、税务等部门只是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收费标准不一,未经物价部门统一审核;早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无证上岗现象严重等。

  据记者调查发现,国内早教机构的资质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幼教集团向前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有一定的幼师与教育专业基础;第二种是各种培训学校向早教领域延伸业务,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早教的,但在培训场地、师资与管理上具备一些教育的基本条件;第三种是以咨询公司名义从事早教业务的。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第一种、第二种资质类型的主体机构需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第三种资质类型的早教机构只需要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即可。市场上大部分早教机构属第三种资质类型。它们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中以儿童心理、发展咨询为名,打擦边球进行登记、注册,实际上在从事早教业务。

  再加上很多年轻家长送婴幼儿报名或进行亲子培训时,没有仔细查看早教机构的营业执照与合同,导致了不少纠纷。这都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和无所适从。

  早教列入学前教育范畴就能缓解家长焦虑?

  网名叫“高欣婷”的人士认为:“很多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结果输在了终点线前。过早地让婴幼儿接受各种教育功利化前移的压力,就像橡皮筋一样绷紧的时间越长断得也越快。”

  说虽然这样说,但在早教机构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望子成龙的家长保持冷静并不容易。有人提出,除了从观念上引导年轻家长外,有关部门是否也应及早规范早教市场?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中,把3~6岁孩子的教育划入学前教育,有专门的行政部门在管理,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则既不属于学历教育,又没有划入学前教育,处于两不管状态。

  马学雷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需要打破3~6岁学前教育的狭隘定义,将0~3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式纳入学前教育事业的范畴,统一规划、引导与规范,明确将早期教育管理等职能归属教育行政部门,参考民办幼儿园的设立程序,明确早教机构的性质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由民政部门注册设立,对早教机构从业人员资质进行审查。从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持有育婴师或教师资格证书,早教机构必须配备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同时,主管部门要负责监督、评估和指导早教机构的保育、教学工作。

  据了解,成立早教协会,定期组织学习,进行办学指导、行业自律与资源共享等事宜,有关部门正在筹划之中。一方面是对早教师资的认定,引导社会机构做到早教老师持证上岗,倡导早教老师朝更高的专业水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利用行业组织的非行政力量与市场的无形之手评估早教机构办学实力与水平,优胜劣汰,把那些只想赚钱不做教育的害群之马驱逐出早教市场。

  有关部门表示,要促进科学的家庭早教观念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建议年轻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克服焦虑心态,一是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三是擦亮眼睛,多到不同的早教机构进行试课、考察其办学特色与专业化服务水平,排除一些伪早教理念的干扰。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