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争相择园,更多的是择示范园,客观上加重了入园难。有人建议,取消幼儿园等级划分,以此缓解“择园热”,真正做到让孩子就近入园。记者对此展开争鸣。
■淡化直至取消幼儿园等级制
上海市实行幼儿园等级制,所有招生幼儿园分为示范园、一级园、二级园和三级园等。幼儿园划分等级,使家长尽可能追求优质资源,加剧了“择园风”,影响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应逐步淡化并且取消。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和福利性。如果把幼儿园与小学、中学、大学相比,学前教育应是其中公共性最强、社会受益面最广的一个教育阶段。如今,小学招生已取消了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提倡让孩子就近入学。招收3—6岁幼儿的学前教育也不该划分等级、突出排名,使公共的教育资源不能均等化,优质资源集聚在少数幼儿园,而是应该按人口分布配置相应教育资源,保证公办幼儿园在招生政策、财政拨款、教师待遇等方面达到一致,让所有孩子真正做到“就近入园”。
另外,现行评级制度让一些幼儿园片面注重“升级”,而忽视了细节关注。幼儿园级别主要根据环境、场地、设备、师资条件和管理质量等打分,一些幼儿园为了获得高分,将多数资金用于硬件设施的改善,但孩子们真正使用的次数却非常少,大多还是在教室活动。这样的改善,评分是高了,给家长的感受是“幼儿园又大又漂亮”,但对孩子来说却不实用,还不如设计有趣的活动、制作有用的教具、丰富营养午餐的种类等。
幼儿园评级不该由教育主管部门来打分,而应该看来自社会的口碑,孩子是否喜欢,家长能否满意,这些都是无形的督促力量。其实说到底,家长们更在乎的不是幼儿园级别有多高,更重要的是园方能否事无巨细为孩子考虑,大到活动场地、厕所、卧室等设计,小到桌角选圆角、下雨天瓷砖地面铺上防滑垫等;以及教师是否有责任心、爱心和耐心,能否关注每个孩子的特性和发展等。这些因素,更能造就幼儿园的口碑效应。当然,取消幼儿园等级后,应设立幼儿园办学标准等指标作参考,不仅考查场地、设备、师资,还应注重卫生保健、保育、儿童发展等因素。
□按孩子个性就近选择幼儿园
本报记者李爱铭
简单地取消幼儿园的 “等级制”,其实无法根除“择园”问题。退一步说,即便取消了幼儿园“分级制”,家长的“择园”心态就会消失吗?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并没有“重点”与 “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但仍有不少家长通过购买学区房、付费进民办学校等方式为孩子“择校”。即便行政命令“抹平”了幼儿园的等级划分,一些原本发展历史长、口碑好的幼儿园,还是会受到更多家长“追捧”。可见,取消“等级制”并非解决“择园”问题的关键。
其实,幼儿园“分级”制度的管理方式,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都有助于幼儿园的良性发展。幼儿园等级划分可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复评,达标者可升级、不合格者将降级。这既让市示范园有压力,又让大批一级园、二级园有上进的动力。你追我赶,整体提升上海学前教育的水平,最终受益的还是家长和孩子。
幼儿园分级制度,并非按“教学质量”划分,而是引领幼儿园规范管理、科学保教的一种方法。在分级标准刚推出时,按不同级别标准修建的市示范园和一级幼儿园,的确在软硬件上占一定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幼儿园的快速发展,这种优势不再:不少老牌市示范园当时按“1999年标准”修建,生均面积仅9平方米,活动场地受局限;而近年来很多新建的二级幼儿园,按“2005年标准”,生均面积达14平方米,游泳池等场地一应俱全。而且,市示范园作为科研引领和师资培训基地,虽在课程开发、活动设计等方面拥有优势,但这些教科研成果向所有幼儿园辐射推广,很多二级园的孩子同样受益。
目前,上海八成孩子在公办幼儿园就读。学前教育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推动幼儿园均衡发展、满足家长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当然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不过,教育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化的均衡,各幼儿园都充分发展自身的特色,家长按孩子的个性特长就近选择合适的幼儿园,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择园热” 虚火。本报记者彭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