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讲一个感受,我自己也是从事教育业,我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我太太在中学教书。《关于死亡是怎么回事》这本书有一个故事,曾经我太太她班里有一个中学生,因为生病去世了,要搞一个追悼会。很多学生都想参加。这时候家长分成两派意见,有一派家长认为坚决不会让孩子参加这种场合,还有一半的家长特别积极赞成,你们学校为什么不组织我们参加这个告别仪式,为什么不让小孩有这样一个友情、面对生命死亡的机会。家长的观点一下子分成两派。校方很为难,不知道这种场合怎么操作。
我还有一个朋友看了《我们为什么长毛发》这本书之后,他也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小孩十五六岁的时候跟他父亲一块去公共浴室洗澡,发现大人跟小孩不一样的地方。他妈妈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怎么能看这些东西。小孩就很委屈,我没有说谎啊,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你不相信哪天爸爸法洗澡的时候,你也可以躲在浴室后面去看。过了很多年之后,这个妈妈就跟我说,她看了这本书有一个感觉,她错失了一次对小孩进行身体教育的机会。当年她能拿到这样的书,相信她会有更好的方式跟小孩解释这个问题。
现在很多地方讨论性教育、死亡、生命、爱情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我自己不是儿童问题研究专家,只能从我自己翻译的感觉来说,我觉得并不是时间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方式问题。这本书有很多人问我这本书到底给多大的孩子看,到底是给两岁、三岁、五岁、十岁,刚才王林老师认为是给5岁以上的孩子读。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看完之后家长感触会比孩子更深刻。非常感谢佩妮拉老师写了这么好的一套书。
我今天有几个朋友特地过来看,他们刚才去问了一下有没有卖的,什么时候能够上市。
主持人:5月下旬,网点和书店都可以买到。
徐星:作为译者没有做任何贡献,感谢佩妮拉和瑞典使馆。
提问:谢谢佩妮拉分享这么好的书,谢谢王林老师,刚才分享了很多和孩子沟通的方式。王老师也说到这本书比较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译者徐星老师也说可以家长先读。我的宝宝五个月,我也在读这类的书。我发现很有意思,很多书是我在那个年龄没有读,到课堂上是以一种应试的方式读了,被迫的。我读这套书是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去读。我的问题是怎么读,怎么给孩子选择书。
佩妮拉:孩子特别小的时候他可能看图片就觉得好玩,他走路的时候会拿书走一走,玩这本书,头发、大便会更早的开始问。在瑞典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知道生活有一个开始和结束,那时候看关于死亡这本书更合适一些。我的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我问她要不要看死亡这本书,我女儿说不想看。但是到7岁的时候,女儿自己去拿这本书,到自己的小房间里锁着门自己看了,出来把书放回去。我问她这本书怎么样,她说还行。
我的意思是孩子自己到一个时候,她自己想知道理解什么样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发现,然后你陪她,她会给你一个意思。我在博物馆看到一个孩子对一个东西不感兴趣,你怎么要求也不行,他肯定去玩别的。但是你抓住他感兴趣的时候,他对一个问题会非常认真的了解。有的孩子早,有的孩子晚,父母的责任是看他什么时候可以面对什么样的问题。
王林:首先孩子才5个月不用太着急。第二个尽量少让他去读一些教科书,因为那些教科书都是我编的。教科书一般来说都是很讨厌的书。刚才佩妮拉说的比较清楚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书可以去陪伴他。在他这个年龄阶段父母读给他听更重要一些,母亲声音的刺激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安慰。有时候并不在于他是否能够听得懂,内容是否他能够了解,但是他可以看到一些画面,能够听到母亲的声音,我觉得对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安慰。等到长大以后他再去了解意思。
佩妮拉这些书,刚刚徐星老师也说了,大人更应该读。我们一起聊大便,爱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大人未必弄清楚,大人可能更困惑。我一直说的一句话,亲子阅读的过程是双手都收益的过程,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家长。
佩妮拉:在博物馆也讨论过多大的孩子能来看当代艺术,我们想最少4岁以上。但是我一个同事说不对,小孩也可以去看艺术。我们开放了一个父母和婴儿的区域,给他们看花,孩子表达高兴的意思。比较成功,很多父母来。我们也开了另外一个课,婴儿自己画画,用视频、酸奶或者果汁让孩子玩,用自己的身体画画。我自己很吃惊,没想到那么多人会来,孩子很喜欢。不知道,没有孩子多大多小的问题,都可以参加这样的活动。
提问:出版这套书为什么选择这类主题,应该是一个系列,接下来会不会出版创作其他主题的儿童绘本。
佩妮拉:还有三本书在瑞典,一个是关于害怕,瑞典很多孩子怕鬼,比如在床下面有鬼,孩子怎么面对这样的感觉。
第二本是暴力,瑞典人非常害怕这个话题,不想面对它,大人也不想面对暴力这个问题。但是我发现在博物馆孩子们自己画画的时候,很多画是很暴力的,这个问题应该跟孩子去交流,暴力是什么,从哪来的,谁暴力。
第三本在瑞典还没有出,关于吃饭的一本书。
提问:我是一个4岁女孩的妈妈,我有三个小问题跟专家请教一下。两个问题主要是问佩妮拉女士。我也会带女儿去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她从孩子的视角问一些问题不是特别好回答。比如她看到很多雕塑都是裸体的,或者画也是光着身子。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教4岁的女孩穿衣服,她就会问它为什么光着身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这些地方要引导他艺术品和生活不一样,还是引导她去理解有的时候艺术需要那么表达,跟生活不同。
佩妮拉:我在现代博物馆里面有一个不穿衣服的男人跳舞的视频,孩子看这个视频,但是有的老师不喜欢,转过去。重要的是这个不好意思的感觉是你自己的,我自己没有很多不好意思的概念。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你直接的回答孩子问的问题,没有别的,这个问题本来是很自然的。
艺术和生活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很大,你可以给孩子解释为什么在路上需要穿衣服,如果你不穿衣服,别人会觉得很奇怪,一般不是这样做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话题,你在家里也要穿衣服。是一个你要去想怎么回答的问题。最难过的是父母不好意思的概念。
提问:关于孩子怎么问,大人怎么回答,在中国的环境里中国父母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问题,是在瑞典没有的。比如我们经常带孩子去中国的古典园林,旅游景区去游览进入寺庙,孩子会问他是谁?王林老师有没有这方面的图画书或者东西是家长可以参考和学习的,将来给孩子一些解答。因为很多书是解释给大人看的。
王林:我女儿提不出来这么高深的问题,我带我女儿去逛寺庙的时候,我女儿常问的问题是说为什么他前面那个桌子上可以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这样的图画书我印象中比较少,至少目前还没有中国的插画家关注到这块。有讲中国节日的,讲中国文化的,那些书孩子并不是特别喜欢,因为讲述的方式不够友好,或者说不够亲近孩子,有一些距离。
佩妮拉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国内创作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启发,同样是一个很艰涩的话题,很宏大的话题,可以用一些很幽默,很有趣的方式把它讲述出来。希望能够掌握这样一种方式之后,我们的画家,我们的作家以后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跟孩子交流沟通。
提问:我是新浪育儿的编辑,我们这次活动微博上也有一些直播,的确有一些家长提出很多个案,平时孩子们提出来让家长答不上来的问题,或许跟爱跟生命无关。比如散步的时候,妈妈跟他说了月亮、地球、太阳的关系,孩子顺口就问为什么恒星发光,星星不发光,他妈妈一下子蒙了,不知道怎么办。我觉得这种蒙的情况是在多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经常遇到的。问一下各位嘉宾,有没有一种方法,是让家长们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平时自己努力做功课做学习,还是保持一种跟孩子交流的友好的氛围,不管他提什么样的问题,哪怕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心里也不怵,可以跟你一直讨论下去。就是有些问题,家长就是答不上来。
主持人:我理解你的问题,家长自己变成一个百度百科,还是跟孩子说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究竟怎么答。
王林:非常简单,在这个年代所有的成员不可能答上所有的问题。很多时候蒙的状态是大人的自我感觉,觉得我儿子问到这个问题我居然答不上来。其实这有什么,我原来在学校里面当老师给孩子上课的时候,经常小学生问我问题我答不上来,我坦诚的说对不起,你问的这个问题老师不知道,不过我下去查一下资料,下一节课我再告诉你。很多时候你蒙了,不好意思,是因为大人的自尊心。我自己是文科男,面对大部分理科的问题、科学的问题要通过查资料,其实它是很好的你和孩子共同探索的机会,没有人可以回答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孩子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你来回答。
佩妮拉:我的女儿9岁在学校上学也学一些东西,我跟女儿一起看历史的书,再回忆小时候学过的东西,我觉得非常好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跟孩子一起,一是了解孩子在学什么、在想什么,第二我自己也回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一起去看博物馆,挺好玩的。
徐星:我补充一点,去年我读瑞典引进很多图书里面一个特别大的感触,他们的说教特别少,很少有什么行为规范,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他们常识性的东西,科普性的东西特别多,我发现好几套书,比如太阳、月亮、恒星,我自己审读的时候自己都被感动了,他用了很短的几句话就把那个问题说清楚。如果是一本物理书的话,得很厚才能说得清楚,为什么那个地球中间是软的,外面是硬的,月亮和地球什么关系,并不像中国人拿一个故事来说,月亮是男的女的,真的是一种科学的方式。之所以会引进这些书,他们给我们的家长和很多教育工作者拓宽了一个思路,国外是怎么做这个事情,中国也不是不可以做,完全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主持人:孩子是一个礼物,我们跟他们交流的同时也帮我们打开了很多扇窗户,让我们感受以前我们忽略过的或者不曾体会过的情感。谢谢大家,请大家多多支持我们图书出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