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婆媳时代:把婆婆当妈伺候

2013年12月18日04:52  瞭望

  新婆媳时代的相处之道

  “理解、体谅、包容”这些婆媳关系中的真、善、美,值得每个渴望幸福的家庭细细品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实习生唐朵朵 谢舒

  无论在哪个国家、在什么时代,婆媳关系都是家庭中的最重要关系之一。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的数据显示,被调查者认为“婆媳、翁婿关系紧张”(比例为75%),“夫妻沟通不好”(比例为52.6%)和“工作压力大”(比例为52%),是导致家庭不幸福的三大问题。婆媳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在为期2个月的全国抽样入户调查中,“2013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的调查员遇到了许多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其中几个平凡的婆媳故事真实感人。尤其是故事中的几个儿媳,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感人肺腑的表白,但却以东方女性特有的耐性与平和,默默诠释着“理解、体谅、包容”的婆媳相处之道。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国的家庭也在转型。然而无论家庭关系怎样变迁,这些婆媳关系中的真、善、美,都值得每个渴望幸福的家庭细细品味。

  “想想婆婆也不容易”

  家住北京市房山区太平庄的刘建平,是当地出名的孝顺儿媳。美名的背后,是真实的辛苦。她的婆婆和小姑都患有精神疾病,照顾两人的重担就落在她的肩上。公公每次向外人聊起刘建平,总要感慨地说一句:“这个儿媳是老天赐给我们家的。”

  刘建平的公公一直觉得照顾老伴和女儿是自己的责任,不愿拖累孩子。所以,刘建平刚进门不久,他就对新婚夫妇说他们可以搬出去过自己的小日子。“儿媳妇当时的回答,我现在都记忆深刻。她说:‘人人都有个老,人人都有个病。我们不单过,咱们就一块儿过。’”年迈的公公说到这儿,忍不住哭出声来。

  1987年,23岁的刘建平与丈夫李德全结婚。那时,丈夫和公公都要上班,家事都由刘建平一人处理。

  “刚开始我心里也有想法,也会不平衡”,每天除了给家人做饭洗衣,刘建平还要专门照顾婆婆和小姑的日常起居。由于患有精神疾病,婆婆和小姑不与人沟通,生活无法自理,吃药、吃饭、洗脸、洗澡、上厕所都得专人照看。刚开始,刘建平没摸清两人的脾气秉性,照顾时免不了磕磕绊绊。

  婆婆和小姑子一犯病,就情绪急躁,吃饭时会把饭菜撒一地,甚至胳膊一抡,饭菜就溅到刘建平一脸一身。婆婆身体不舒服时会骂人,有时还砸东西、扔东西。

  但刘建平没有生气,她默默收拾起烂碗碎盘,重新给小姑盛饭,耐心喂婆婆和小姑吃药。“既然到了这个家,做这些事就是应该的。想想她们也不容易,以后谁不会有个病啥的。后来我也就渐渐习惯了。”现在,刘建平能够从婆婆和小姑的眼神、动作中读懂她们的意思,婆婆和小姑也早已接受了她。

  被问到处理婆媳关系的心得时,刘建平腼腆一笑:“都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站在婆婆的角度想想,她自己也挺不好受,而我只是受点累而已。包容理解一下,关系自然处得好。”

  理解婆婆和小姑的不只是刘建平,还有她的娘家。父亲告诉她:“只要你把婆婆当成亲妈,把小姑子当成亲妹妹,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两家人的真正融合,给了刘建平持续平和生活的力量。在外人看来难以想象的婆媳难题,就在她20多年踏踏实实的日子里,一点点冲淡、化解了。

  “婆婆感染着我”

  出生于1964年的王会玲,是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薛庄村妇联主任。在同事眼中,她是“我身边的文明之星”;在婆婆眼中,她是“贴心棉袄”;在邻居眼中,她是“翘大拇指的好媳妇”;在村民眼中,她是“孝心献给长辈”的模范。

  从1985年王会玲嫁到婆家算起,20多年共同生活的时光中,“勺子难免不碰锅沿”。然而在王会玲心里,婆婆始终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她。

  王会玲的婆婆很能干,是十里八村闻名的孝顺媳妇。在婆婆的精心照顾下,瘫痪在床二十多年的老奶奶身体健康,走过了90年的幸福人生。改革开放初期,王会玲的丈夫跑过运输、做过生意,王会玲身兼多职,工作很忙,婆婆帮着照料孙子孙女的生活和学习,免去了夫妻俩的后顾之忧。后来,夫妻俩搞起了辣椒生意,婆婆鼓励他们把事业做大,空闲时还帮忙照看生意。“家里过得越来越好,都是因为有个开明的好婆婆!”王会玲说。

  好婆婆带动了好儿媳。在王会玲看来,婆婆年纪大了,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都已固定,而自己还年轻,应该尽量去适应婆婆。她对婆婆的尊敬落在一件件平凡小事中:一家人吃饭时,王会玲总把好菜先夹给婆婆吃;家里的大事小情尽量征询婆婆意见;每逢生日节日,都给婆婆准备好礼物;出远门时,总不忘给婆婆报个平安,回来时买些中老年服装,把婆婆打扮得漂漂亮亮;她还时常帮婆婆洗头,每周抽两个晚上陪婆婆逛街聊天。这让婆婆的朋友、邻居很是羡慕。

  2010年6月,婆婆年轻时干重活留下的慢性“劳伤”又犯了,半身麻木,头痛不适,出院后需要慢慢休养调理。王会玲学会了推拿、揉、拍、打等简单按摩方法;婆婆如厕困难,王会玲扶着她进出厕所、给她系解腰带,帮她洗澡搓背;王会玲还学习了一些食疗方法,把做好的饭菜端到床前。在王会玲的精心照顾下,婆婆的身体恢复得很快。

  婆媳间的照顾是相互的。王会玲为村里的事常年奔忙,再加上自家的生意,终于有一天顶不住了,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和高血压无法下床。婆婆每天都陪着她打几个小时点滴。王会玲过意不去,让婆婆回家吃饭。婆婆嘴上答应,可回家做好饭,顾不上吃就赶紧捂在保温瓶里给儿媳送来。嘴里吃着热腾腾的饭菜,王会玲的心里暖流阵阵。

  “侍奉婆婆、抚育儿女,是我该做的分内事,谁说婆媳关系难处?我和婆婆那是亲如母女更如姐妹”。王会玲认为,从婆婆的经历里吸取经验,从婆婆的理念中体验活力,亲情何愁不深,家庭何愁不兴旺?

  “我把婆婆当妈伺候”

  北京房山北关东路社区石油家属院的居民,提起张海燕都会竖起大拇指。张海燕生于1977年,是个标准的70后。她成长的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各种思潮交汇、利益分歧增加,包括婆媳矛盾在内的家庭矛盾也进入了高发期。

  婚后的张海燕做事勤快,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两年后,小孙子的出生更给老人带来了心灵慰藉。然而,生活总在不经意间发生逆转。2012年,张海燕的婆婆因病瘫痪,靠插管维持生命,吃喝拉撒都需要细心照顾。如果长期请护工护理,经济上难以承受。所以,当丈夫提出让35岁的张海燕考虑离职照顾婆婆时,她立刻就答应了:“当时完全没有心理斗争。”

  “因为我把婆婆当妈妈伺候。我自己的妈妈50多岁就去世了,她得病时我忙于工作,很少回去照顾,现在想想挺后悔的。”张海燕心疼婆婆,“老人家一辈子很不容易,从小爹妈就没了,也没有公公婆婆,全靠自己辛苦拉扯大四个孩子。”

  辞职后的张海燕和丈夫每天从六楼背老太太下楼晒晒太阳、透透气。为保证营养,她买来各种蔬果榨成汁,为婆婆准备流食;为防感染,她每隔几天就给婆婆清洗一次尿路;为了不生褥疮,她每隔几小时就为婆婆翻身,夜里就和丈夫睡在老人屋里,方便轮流照顾。

  张海燕的丈夫毫不吝啬对妻子的夸奖:“我做儿子的照顾亲妈,那是应该的。她是儿媳妇,对婆婆照顾到这个地步,我特别感谢她。现如今,三十多岁的儿媳妇能做到这样,太少了。这种媳妇,难找!”

  婆媳关系新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新时期的婆媳关系也在发生新的变化。除了观念、利益和情感上的冲突等传统因素,儿媳独立意识的增强、职业女性的社会压力、独生子女的负面效应,都为婆媳关系的处理增加了难度。

  “婆婆和儿媳是相同的性别,性别特质和社会经验类似。而女性对同性的要求往往更高,也更挑剔。而且婆媳缺乏血亲之间的天然信任,更容易发生矛盾”。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叶文振教授说。

  “家庭是女性的主要活动场所,而外来者(媳妇)的进入打乱了婆婆原有的生活节奏。媳妇与儿子的结合,也部分消解了儿子与母亲的共同联盟,容易产生利益冲突”。武汉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崔应令说,“在传统家庭向新型家庭转变的今天,儿子以媳妇为重成为理所当然,媳妇更占优势;新一代的媳妇受过更好的教育,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强烈,对于婆婆的干涉难以接受。”

  “如今,大批80后、90后步入适婚年龄。独生子女的负面效应也在婆媳关系中拓展。因为每家只有一个孩子,一些婆婆在与媳妇争抢儿子;因为媳妇也是独生子女,必须照顾自己的父母,连‘回谁家过年’都会引发矛盾。”叶文振说,虽然这些变化客观存在,但是家和万事兴,想要家庭幸福就得处理好婆媳关系。

  正如上面三对婆媳“理解、体谅、包容”的真实故事,要使婆媳关系和睦,媳妇是最关键的人物。叶文振说,媳妇应该更多理解婆婆的行为和想法,多点体谅和尊重。“媳妇要明白,没有婆婆,哪有与自己牵手一生的丈夫?从这个角度讲,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她。”

  而婆婆也应对媳妇多点理解和宽容。在很多婆媳矛盾中,如果婆婆能主动转变心态,理解年轻人的独立自主性,婆媳关系就可能转为和谐;如果婆婆固守为儿女当家做主的观念,干涉她们的自由,婆媳关系只能更加恶劣。

  “而且,婆媳关系也与儿子、公公、孙辈、娘家等家庭成员密不可分,全家人应该共同促进家庭稳定。”崔应令说。专家还提示,社区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家庭矛盾调解、提供老年活动场所、幼儿托管等方式,在婆媳关系处理中扮演正面的社会支持力量,帮助每个家庭提升幸福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