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呼唤尊重型教育

2014年04月30日08:43  新京报 收藏本文     

  家庭教育

  □雷泓霈(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职业教育教研室)

  4月30日是一个奇怪的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节日的口号是:“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 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这个特殊的节日是由美国民间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的,也有人将这个节日翻译成“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 日”。

  这个节日告诉人们,孩子虽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家长和教育者也不能居高临下,一味压制和打压孩子,而应该用智慧的方式处理,比如家长应学习一些避免与孩子冲突的技巧、提高沟通效率,激励赏识孩子,使孩子人格豁达、心理阳光等。

  这个节日还有重要的权利内涵。孩子虽然是弱势群体,但在发展权、受尊重权方面,有着和大人一样的平等权益。拥有了这种权利平等,孩子才能得到更多快乐发展。

  正因为这样,不少西方国家,对辱骂孩子、打骂孩子处罚非常严。比如根据美国的儿童保护法律,如果父母涉嫌对孩子使用暴力以及侵犯孩子权益,不仅 可能因为触犯法律规定而面临牢狱之灾,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社会组织比如儿童保护机构的介入,失去对孩子的监护权。澳大利亚明文规定,如果父母对孩子有不当行 为,周围的保姆、医生、社区人员都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否则会受到处罚。

  而在我国,“不打小孩”的观念还未被更多父母接受。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下,许多家长有教育暴力和打骂行为。

  据天津市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统计,在该市约160万青少年中,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的检出率为13%至16%。潍坊心理机构对1000 名儿童做过一次调查,其中25%的儿童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32%的儿童存在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感过强等问题。教育粗暴已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杀手”, 应该引起我们警惕。

  “国际不打小孩日”在提醒我们,在尊重意识、平等意识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理念的今天,更多的中国家长应该走出传统落伍的棍棒教育、暴力教育等思想 误区,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念补短”,给孩子送来更多尊重和平等温馨的“权利阳光”,成人、社会对待孩子,就应该像对待朋友、同事一样,构建一种平起平坐的 交流,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尊重,让孩子得到更为自由、快乐的发展。

(原标题:“国际不打小孩日”呼唤尊重型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