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小别离》受到追捧,直击“留学低龄化”这个教育话题。剧中的家庭让没满18岁的孩子早早出国,现实中,出国留学也正呈现低龄化趋势。父母看不见孩子无比思念,孩子早早离开父母怀抱面临未知,这样的“低龄留学热”究竟戳痛了谁?
事件:《小别离》直击现实痛点 留学低龄化在中国呈现普遍趋势
除了《小别离》,还记得之前的《虎妈猫爸》也一度引发社会思考,两部剧的热播印证了教育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有人说,《小别离》直击现实痛点,面对升学压力,一个个“小留学生”让人反思。
在第一集中,关于女儿朵朵的教育,海清饰演的妈妈童文洁向黄磊饰演的爸爸方圆说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你今天进不了前100,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都完了。”听着是不是很耳熟,你是否也被父母这样“唠叨”过?
而面对孩子中考的升学压力,剧中的三个家庭不约而同将目光瞄向了高中出国留学。现实情况如何呢?根据外联出国联合界面发布《2016中国学生国际流动性趋势报告》显示,2016上半年海外留学数据持续大幅上升。而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5年中国有52.3万出国留学人员,比十年前增长了290%。
报告显示,中国留学低龄化成为一个很普遍的趋势,原本留学是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但是目前高中生却逐渐成为主流。超过30%的高净值人士认为应该在高中阶段送孩子出国读书;大学阶段排在了第二位,占比23.14%;初中阶段以13.76%的比例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比例升值超过了研究生。
而中国也是全球低龄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以美、英、加、澳四个主要留学国为例,除英国外,中国的低龄留学生数量在众多国家中均处于第一位。
思考:留学低龄化利弊如何?家长有理由孩子有“乡愁”
《小别离》剧中三个不同家庭代表了三种不同阶层:富人阶层、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不能说三个案例就囊括了中国家庭的不同类型,但至少折射出现实中不少父母和孩子的想法。
朵朵,中等生,妈妈童文洁是化妆品公司市场经理,爸爸方圆是眼科医生,都是典型的中产精英。一方面致力于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又不忍家庭分离。
小宇,虽然是个“学渣”,但也是富二代,需要去国外“镀金”回来接班。
琴琴,优等生,父母分别是出租车司机和社区医院医生,属于小康之家。父母为了解决留学费用问题,甚至不惜将女儿过继给在美国的姐姐。
从剧情回到现实,记者也采访了一个有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吴先生是两江新区某外企的高管,女儿在英国读高中,在他看来,国外留学一方面可以“镀金”,一方面也是真正欣赏国外的教育资源,“我读大学时曾作为交换生到英国留学一段时间,深深体会到了开眼界的感觉,很喜欢那里的学习氛围,想早点把女儿送出去感受一下。只要适应了国外的教育环境,相信对她成长会更很有帮助。”
记者随后通过微信采访了小吴,她有着不同想法,“原先觉得出国很新奇,同学也都很羡慕高中就可以出国,但新鲜感一过,各种问题就来了”。西餐看起来精致浪漫,但自己还是非常想吃火锅;虽然大学里也有华人,但每每看到朋友圈中同学的动态,就觉得生活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只有出国的孩子才能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别离,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父母朋友都不在身旁的孤独感没有人可以体会得到。”小吴说,自己也明白要独立,但好像一直没准备好。
家长让孩子提前出国留学的理由还有很多,可以为孩子升入国外名校打下基础,可以回避国内升学压力,早送出去早适应,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跟风攀比的情况。然而在“乡愁”面前,小留学生对这些理由似乎不太领情。
专家:留学低龄化弊大于利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教育
出国留学能为孩子带来什么?父母的考虑是不是都有道理?重庆市教科院副院长王纬虹认为,现在很多有条件的家庭热衷于把很小的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跟风,再加上对中国教育的误解,觉得国外的就一定是好的。其实年龄小的孩子在心智上都不是特别成熟,独自在国外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想中的效果。而且这时候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也正处于高速发育的阶段,需要家长的疏通和引导,如果父母此时缺席,很难说明白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害处。
“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知识储备上都比较有优势,在国外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情况,对自己的人生也能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明确自己留学究竟想学到什么。所以我建议家庭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要不要送孩子出国,毕竟孩子在国外的发展不一定比在国内好。”
在谈到出国留学的优势时,王纬虹提到,“如果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有一定的自制力,在国外能够学到很多国内学不到的东西。可以开拓视野,接触到一些最新的思想,而且还能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荚天宇/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