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校园中的“小胖墩儿”越来越多,校园餐桌上能把所有食物都以一一吃完的学生却越来越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提供给孩子的零食和保健品越来越多,中国孩子的体质却越来越差——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上,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少系教师方慧列举出的一系列上海和全国青少年的体质调查报告,吸引了众多专家们的关注和讨论。方慧告诉记者,“食育”,即“饮食行为的教育”,应该与我们所熟悉的德、智、体、美、劳一样,提到目前儿童青少年的教育领域中来。“学校和社会当然是食育的重要方面,但家长们承担的责任更重。我们发现,如果父母本身就经常不吃早餐、不注意饮食结构、不爱运动,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也会出现到孩子身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食育,是中国的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补上的一堂课。”
15年间,中国男孩肥胖率翻12番
方慧介绍说,2006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最近20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一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5年到2000年,仅以中国大城市的学龄男生为例,其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就从1.4%迅速攀升到了17.1%,15年间翻了12倍以上。女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也从1.5%攀升到了将近10%,翻了6倍以上。
上海孩子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公告数据也显示:2005年,上海7-22岁学生的总体肥胖率为11.5%,比2000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其中,16-18岁学生的肥胖率最高,占14.8%,肥胖率全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反映学生耐力素质的往返跑、800米跑、1000米跑的成绩,也较往年显著下降。健康专家们分析认为,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和不良的饮食习惯。
方慧告诉记者,青少年食育教育的缺乏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当饮食习惯,直接导致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这些原本意义上的中老年期疾病,而今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儿童青少年群体当中。据统计,在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中,“未老先衰”的现象日趋明显,血脂异常率为2.2%,而高血压的患病率更是高达7%。许多“头脑高度发达”的孩子,却“手无缚鸡之力”。
家长要为孩子“错食”负主要责任
对孩子杂乱无章的食谱,中国家长们要负起主要责任。方慧告诉记者,肥胖、体质差、发育早熟或晚熟,其实都是生活方式疾病,跟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学习习惯密切相关,而这些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悉心指导和潜移默化。“孩子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饮食营养的概念,认为吃饱了就行,或者营养越多越好,那孩子就很难学会吃什么和怎么吃。还有些家长,把去吃洋快餐当作一种奖赏,孩子成绩提高了,好,请你去吃洋快餐!久而久之,那些不好的快餐食品,反而成为孩子最想吃的东西了。一旦脱离了家长的管制,孩子肯定先去吃个够,身体又怎么可能健康呢?”
偏食也是中国孩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家长也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方慧表示,0-3岁是一个人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偏食、而家长没能及时纠正的话,那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纠正偏食的难度就越来越高。作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长线投资”,“食育”应该从婴幼儿时期抓起。
此外,大众媒介对孩子的饮食误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拿出铺天盖地的广告、促销手段和宣传攻势,但孩子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辨别力,家长也没有及时“把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使得孩子对一些不健康食品反而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