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母亲,我的儿子今年18岁。
当儿子开始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外出;当儿子每天回家后就把自己的房门关上,开始与同学没完没了地开“电话会议”;当不断地有女孩子电话找儿子;当儿子坚持自己支配压岁钱;当儿子经常表现出对我们的看法不肖一顾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我开始胡思乱想:他每天都和同学在一起,为什么还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在聊什么?儿子会不会早恋,会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他自己掌握这么多钱会不会根本不知道父母的辛劳而养成花花公子的陋习?儿子还没有成人就不愿意听我们的意见,今后的路能够走好吗……
工作忙的时候我很少想到儿子的事情,但只要一闲下来经常会处于为儿子担忧的情绪中,有的时候甚至对儿子发脾气,用生气来表达对他的种种不满。事情的结果是我感到儿子离我们好像越来越远……
我将我的困惑告诉了我的老同学绍华。她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又正好专门研究青少年心理现象,又正好在翻译一本给家长读的青少年心理的书:《养育青春少年》。于是,我急切地想读到这本书。
春节过后,绍华将译文初稿用e-mail的方式发给我,整整九章!我读着读着,一种感觉油然而生:“环球同此凉热”!我们的问题就是所有父母的问题;美国父母遇到的问题恰恰也是我们遇到的问题。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同的国度,相同的问题。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从书中众多的实例中我触摸到了儿子在“青少年时期所经历过的笨拙、焦虑、困惑、自我怀疑、孤独等等的感觉”。如果我能够早一些认识到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困惑,早一些了解我们的“人生经验可以给我们以足够的智慧,引导我们的孩子,使他们顺利度过他们成长的各个时期”,那样我们就可以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是用许多实际的事例来说明的,有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有家长的感受,有成年人对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当然还有专家的建议……我读这本书时,儿子的成长经历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经常对自己说:
“我当时如果再成熟一些,事情的结果会好很多。”
“如果我能够跟他说明白我的要求就好了。”
“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应该让孩子明白:做父母的在和他一起成长。”
“我真傻!这些事情的发生原来是这么自然,可我当时竟然不知所措。”……
儿子在我们不经意之中渡过了他12~15岁的“降落阶段”和15~17岁的“着陆阶段”,正向着“成年早期”奔跑。如果我们能够更早地体会与孩子相处的真诚和方法,有意识地不断调整做父母的心态,儿子的成长会更健康一些。我一边看书一边这么想。
儿子现在新西兰一所中学读12年级。春节期间正好是南半球国家学校的暑假,儿子有机会回来与我们共度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这时的他已经是个18岁、身高1米85、体重160斤、嘴唇上方长出了细绒般胡须的大小伙子了。回想一年多来,我们和远在万里之遥的儿子几乎每周通几次e-mail:我们谈人生和追求,谈今后的大学生活,谈与异性的交往,谈性,谈毒品的危害,谈家常……
我把我们的通信用“两地书2001”和“两地书2002”的名字保留在我的电脑中。它们记录了我们和儿子一起成长的历程。
方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