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老的祖父曾经意味深长地说:“男孩就像牛一样,长得越大,需要的牧场也越大。但是不管牧场大小如何,我们还是用栅栏将牧场围起来。父母对孩子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是必要的。而孩子可能偶尔要越过栅栏,所以在孩子违规以后,有必要对其实施小的惩戒,当然惩戒措施也有必要和孩子协商。
朱煦:段冬梅,你的孩子喜欢冒险吗?
段冬梅:我儿子胆子不是很大,在小朋友的圈子里是属于观望型的。
朱煦:那你会担心吗?
段冬梅:我有的时候会担心他男孩子气不是很足,但操之过急也没用。比如他2岁多时上大型玩具上去玩会哭,他害怕,你再强求他也没有用。但是当他4岁多时,开始玩碰碰车等很冒险的游戏,他一点都不害怕,还在那儿欢呼。这是个成长的过程。
朱煦:你强调的是不用着急。
段冬梅:很多时候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他是活泼开朗的,勇敢的,或者他是内向的,稍微有一点羞涩的,这是他先天的东西,你没必要扭着,强扭的瓜肯定是不甜的。
朱煦:那照您这么说,咱都没什么可做了。
段冬梅:当然不是这样,有些事你是必须要制定规则的。属于不可更改的原则,就必须严令执行。
杜乃芳:说起来规则好像是在限制人,实际上规则有另一面,它在保护人。孩子的好多安全感都是来自规则的。人人都是这样,如果你到一个非常没有限制的环境里面,你会不知所措。实际孩子的成长需要成人的提示,需要成人的限制和成人设定的界限的。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需要。《养育儿子》和《养育女儿》这两本书都说到了栅栏问题。其实栅栏有好多种,最温和的是橡皮栅栏,然后是木栅栏、水泥栅栏,最后是铁栅栏。橡皮墙有弹性,还可以撞一撞,木栅栏是可以拆除的,水泥栅栏比较坚硬,铁栅栏就不可逾越了。这个栅栏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十分必要的。朱煦:在我们养育儿子时,关于这个栅栏我们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杜乃芳:对儿子,我觉得可以提得更明确、更直接。要把事情说到底。这本书的作者也是父母。他们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他们规定儿子晚上出去必须在10点之前回来。但是儿子越过了这个栅栏,没有按规定回来,是后半夜回来的。回来时他怕父母发现,就从后窗跳进屋子。第二天早上,父亲发现窗下有一个凳子,就把他叫起来,说:你这样做很危险,不是说你会摔伤,而是说如果别人发现有人在跳窗户,有可能开枪。(在美国这个社会环境下,这是最危险的。)然后,又重申了规定回家的时间是有什么样的道理的等等。
为人父母必须接受引导儿子的任务,通过要求儿子做家务,使他学会责任感;通过用尊重和礼貌的态度对待家人,使他学会优雅的社交方式。而且同样重要的是,父母必须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儿子去做他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来培养他的自尊和自信,而不是强迫儿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朱煦:在以往,我们常常会想把男孩培养成军人,再早一点儿,想把男孩培养成武士。总是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呈现阳刚之气。这种想法有没有偏颇?
杜乃芳:没必要人为地去塑造。我儿子从小就不具备传统中所谓的典型的男孩特征。我自己喜欢运动,可他连上一个四五层的竹梯子腿都抖,从小也不敢坐转椅、滑梯。开始我也有点担心:一个男孩子怎么能这么窝囊?后来他慢慢长大,他找到了一个自己的释放能量的突破口。这个暑假,他和同学打着背包到内蒙徒步旅行,走了三天,走得挺苦的,还拍了录像。我觉得这也是男孩特征的一种表现。但是他并不表现在平时动起来没完。每个人的特质不一样,我觉得也不要用某一个概念去扣男孩子一定要什么样。
徐凡:我觉得我们不能用文化陈规里男孩子形象去塑造一个男孩子。更应该考虑男孩子的本质特点。如他是目标定向的,他比较关注谁是领头人,我要不要服从领头人,我要去做完一件什么事……
李红延:以前我们都是一个标准,一定要听话。这样老师很好当。现在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我认为孩子应该是有个性的,有的孩子是张扬的,有的孩子是文静的……于是用一种教育方法不行了,而是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孩子。这是社会的进步。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的定位,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比较开放的。
施建农:其实每个人的发展,不管他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那么你期望他成为科学家也好,一个军人也好,还是期望他最后平平常常也好。这个孩子最终都不会完全像你期望的那样去发展。因为他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想到,真正地对孩子好与不好,不是说你的期望好与不好,而是说你能不能尊重这个孩子的发展规律。
朱煦:在儿子长大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会有意识让儿子多学学做这样的事情,或少去做那样的事情。比如说儿子嘛,好好学习,把身体锻炼好,像洗碗、洗衣服这种琐碎的家务事,就不像女孩子那样要求高,总是说“算了,男孩子嘛!”甚至是到了他要上大学的时候才有所醒悟。这件事杜老师是不是有所体会。
杜乃芳:我体会太深了,我在这方面特别失败。虽然我知道很多事业上很成功的先生都会做饭,而且做的很好。但在潜意识里觉得,儿子会不会做饭并不重要。加上我是个急性子,有告诉别人怎么做的工夫,我自己都做完了。于是,到现在,儿子20岁了,吃饭的事儿还得我操心。
朱煦:所以你是不是建议给儿子也应该开一个家务课。
杜乃芳:太应该了。
朱煦:那开了家务课以后,施老师会不会觉得这违背了男性的特质。施建农:刚才谈到你鼓励男孩做饭也好,不做饭也好,都代表了你自己的价值观。当你不鼓励一个男孩做饭的时候,你认为做饭对男孩来说是不值得去考虑的。但是反过头你想一想,人不是在真空里长大的,除非他以后不需要家庭,不需要生活。其实,至于做饭也好,做家务也好,对个体来说,它可能不是一个累赘,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事实上,做饭很出色的往往是男厨师。实际上这也是表现创造力的一种方式。所以没必要刻意地表现是男子汉就不做饭,就不做家务。
主持人:朱煦
嘉宾:杜乃芳(父母杂志主编)
李红延(中关村一小教师)
施建农(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徐凡(父母必读副主编)
段冬梅(父母必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