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译丛的妈妈读书会
杜乃芳(《父母必读》主编):我首先说一下我个人对这套书的感觉。我自己也是个母亲;我们编辑部参与这套书的责任编辑也都是母亲。徐凡是《养育女儿》的责任编辑,她的女儿11岁;段冬梅是《养育儿子》的责任编辑,她儿子5岁。
我儿子已经20岁了,他已经从一个小孩变成成人了。这个全过程我都有体会,所以反过来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触特别深。
这三本书的封面上都有一段话。这是我们从书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特别能够表达这套书的精髓,也特别能够表达我们心声的三段话。
这三本书的作者的身份比较奇特,是心理学家、多产作家、是一对夫妇,是一对再婚的夫妇。他们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唐是女儿的继父。因此,这套书的丰富性和分析的深刻可想而知。书中的内容非常通俗易懂,把一些理论研究变成家长能够实施的操作方法,比如如何进行情绪的表达、如何设立界限等。所以,这套书在美国发行量超过了100万套。不光是美国,包括整个北美地区都长销不衰。
我们所出的这套书的中文版自2002年8月上市,到“十一”时,1万套已经全部售出。现在已经是第三印,共售出四五万册了。
《父母必读》1980年创刊,是一本比较老的杂志,一直以科学性、权威性作为办刊的宗旨。
我们的杂志有一个观点,就是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发展的、活生生的个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成长的过程。
我们认为,男孩和男孩之间有不同,女孩和女孩之间也有不同,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有共性,但个体差异也非常大。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孩子的个性的基础上谈教育。
我们之所以要出这套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理念和我们杂志的理念非常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作为母亲的切身体会。像《养育儿子》的责编在看到这套书时首先把《儿子》这本书抢到手,当时她的儿子3岁。我们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套书。我们有一个简单直观的推论,我们自己被感动了,读者也会喜欢,也会被感动。同时,这套书对杂志的内容也是一个补充。杂志比较杂,每期各个内容都要照顾到,是综合的;而书则更完整、更系统。
虽然在编刊的同时再出书是件很辛苦的事,但书出来以后,受到了读者这么热烈的欢迎,我们还是挺欣慰的。
徐凡(《父母必读》副主编、《养育女儿》的责任编辑):非常感谢刘老师。当时我把这套书送给刘老师的时候,并不知道刘老师和这套书有这么多的渊源。只是想,她已经有孙子了,这套书或许会对她有帮助。没想到刘老师在美国曾经见到过这套书的作者之一——珍妮·艾里姆。书到刘老师手里以后,还引起了这么一番共鸣。我很高兴,看来,当时我们决定出这套书,还是看对了。
这套书最初是我们在美国的一个朋友推荐的。我们便请出版社版权处联系,找到了原版书。看过之后,虽然我们觉得非常有价值,在美国的朋友又强力推荐,但我们还是在犹豫。因为对于杂志编辑来说,出书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但最后,我们还是耐不住书的诱惑,咬着牙出了。书出来之后,看到这个反响,觉得这个辛苦还是值得的。
从我个人来讲,我作为《养育女儿》的责任编辑,这本书,我逐字逐句地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但就是这样,到了昨天晚上,我再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陌生。因为我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觉得这一次看到这儿的时候不是这么理解的,作者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在里面。包括在封面上的这几句话:
女孩对自身能力的意识,自信,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说“不”,对喜欢的东西说“是”……
我当时很喜欢这几句话,所以把它们放在了封面上。但是现在看来,我理解得不是那么透。昨天再看这本书时,我就在想:“我怎么能够让我的女儿去说‘是’或说‘不’呢?”“我怎么才能让我的女儿对自身的能力有意识呢?”我这才发现,实际上,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在讲这个问题,而不是在我选到的那一段文字在讲这个问题。
同时,这本书又让我认识自己,认识父母合作对孩子的帮助,情绪调整对孩子的帮助,设立栅栏对孩子的帮助。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在帮助她意识,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去反省自己的情绪、反省自己的意识。然后她才能大声地说“不”,或说“是”。
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有时候确实不能像书里那样把自己的意愿大声地说出来。因为女性在过度重视关系的时候,容易把自己的很多东西转入地下。在想说“是”的时候说了“不”,在想说“不”的时候说了“是”。在看这本书时,我也在重新认识什么是该说“是”的时候,什么是该说“不”的时候。
桑陌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