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月刊[综合刊]
2005年第7期
每本定价7.9元

 
珍藏版-合订本
 是你的育儿宝典
 值得您永久珍藏。
        
详情>>
下半月刊[专题刊]
2005年第7期
每本定价5元

 

《父母必读》系列丛书
关于我们
版权说明
我想投稿
服务热线:
010-58572510
广告热线:
010-58572267
要不要让孩子受点挫折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应该说,认识到这一点,对那些向来溺爱孩子的父母来说,是可喜的进步。然而在“打造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孩子”的急迫的心理诉求下,我们的动作往往会变形。

  今天,我们的孩子遇到的挫折真的太少吗?家长在其中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追求的仅仅是挫折本身吗?挫折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幺?

  本期,我们请来了6位母亲,希望她们对于挫折教育的理解能够给正处在执行状态的父母们带来些许思考。

  挫折太多还是太少?

  侯林毅:让孩子面对困难能够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不要让孩子感觉吃苦就是不幸福。其实,逆境更能锻炼人,只有在走出了逆境之后,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因为幸福可能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才获得的精神愉悦。

  李晓红: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孩子们的要求遭到拒绝时他们的反应:哭得那么委屈,甚至乱发脾气。这些挫折让他明白:哪怕是最亲的人,也不能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苗新颖:我认为,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挫折已经很多了,不用额外给他设置什么障碍。比如,2岁开始说“不”,就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挫折。他本来觉得自己很强大,很有主见,但是,周围所有的声音都让他觉得不如意,他得说一个“不”字来反驳、反抗;对于时间等很多概念,孩子理解起来也挺不容易的。有一天,我儿子早上起来就大哭,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妈妈,我想天黑的时候醒。他求我,妈妈你去帮我把天变黑。当时都把我给弄蒙了。后来发现,在3岁之前,好多孩子都不明白时间是不可逆的。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也是孩子经受挫折的过程。

  还有,我儿子以前不喜欢和别人说话,前一阵突然愿意和小朋友玩了,但是总是遭到拒绝,别人不和他分享。他特别痛苦,一上幼儿园就说“没人理我”。所以,并不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挫折,而是我们对孩子的世界缺少耐心的观察和体味。

  侯林毅:我的观点是需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挫折。但是这种体验不是人为地创设一种虚假的环境,而是在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状态下进行的。比如:对孩子的约束,并不是他所有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让他学会等待。这些对孩子来讲也许都意味着挫折。

  徐凡:挫折教育是希望孩子通过体验应对挫折的过程,获得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任何教育本身都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挫折教育也不例外。不过,孩子的体验,有时会和成人的预期不同。比如,成人以为孩子离开父母亲到某个地方去过比较艰苦的生活,就是给孩子挫折了,但孩子也可能并没有觉得那有什么,反而觉得挺好玩的。因此,这种过于刻意的设计有时候达不到目的,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生活之中,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时机,因时因事地引导。正如大家所说,其实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已经够多的了。

  另外,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应付挫折,决不是仅仅通过说教就能解决的。比如,晚上睡觉孩子怕黑,如果我们仅仅告诉他黑没什么可怕的,不用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孩子经历了,在黑暗中探索过了,才能够自己找到克服黑暗恐惧的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因此,不刻意去避免孩子自然遇到的挫折,也是很重要的。

  谁制造了孩子的挫折?

  徐凡:曾经有人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小孩在玩沙子,有一个漏斗和一个小桶。孩子想用漏斗把沙子装到桶里去。但是因为距离比较远,走到桶边,沙子就快漏光了。一个外国孩子就在那不停地装,不停地漏。他的妈妈站在旁边,并没有管他。小孩最后发现用手把漏斗的孔堵住就可以了,于是玩得津津有味,一直乐死不疲地跑来跑去。另一个中国孩子也在那儿玩,他妈妈就看不过去了,说这还不简单,告诉你吧,就这样(她用手把漏斗孔堵住了)。孩子玩了两下,便说:妈妈咱们走吧,我不玩了。想想看,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哪个孩子遇到了的挫折?

  刘童:那个中国孩子的家长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权利,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够让他快乐的那些细节。而且,妈妈的强行闯入,让孩子有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和成人的现成经验相比,他觉得自己是愚钝的,他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候,他需要用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妈妈一手制造出来的心理上的划痕。其实,对于外国小孩来讲,那不一定是什么挫折,他只是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很正常地做一件事情,自由而快乐地体味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徐凡:面对小的挫折,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解决方法,这个过程给孩子带来的是自信,也给孩子带来继续探索的动力。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这种机会,孩子每次都体验到自己无能,便会失去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

  家长仅仅是旁观者?

  李晓红:在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以及建构自己的世界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起什么样的引导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试图把自己认为最行之有效的、现成的经验灌输给孩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这可能是无效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的一大进步。但是,我们往往又走向了另外一面:为孩子提供安全保护,但是不能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

  苗新颖: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他一转身,就看到一个成人可以帮助他,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且他会产生很多心理能量。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再试试!你要自己来!别人都能自己做,你为什么不能?!因为我们觉得他自己可以解决,甚至感觉他就是在耍赖。但是,几次以后,他就烦了。实际上,这种方法也有一点偏颇:我们希望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忽视了他心理上的需求。他需要的不一定是现成的方法,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他太需要我们关注他了!可能有时候我们帮他一下,或者什么都不说,但是,在这种不起眼的交流中,孩子会知道爸爸妈妈是赞许还是批评。从而能够建立一种特别融洽的关系。他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一种对待困难的方式,而且特别有信心。知道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帮我。

  侯林毅:孩子们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来自于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洋溢着爱的环境。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上海的金枝玉叶》,写的是一位在很优越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士在文革当中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她依然高雅而乐观地面对生活。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品质?我想是因为她有一个特别幸福的童年。在她童年的经历中,父母对她关注和疼爱给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也给了她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人有向往才会乐观。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给他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这种幸福不是物质上的无条件满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一个疼爱你的人、一个牵挂你的人,可能就是你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原动力。

  刘童: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你要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假如他自己扛不过去的话,你一定会伸出双手帮助他的。

  徐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是不是每当遇到挫折你就帮他?我认为,还是要先看看他有没有能力应付这个挫折,如果他有这个能力的话,就让他自己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去应付。但如果挫折太大了,他扛不过去了,我们要给他一种支持,不能让这个挫折在他心里留下太大的阴影。我们所说的挫折教育,实际上是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应付挫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不仅会给孩子自信,也会给我们自信:当孩子有一天走出我们的视线时,他不会被未知的挫折击跨。

  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人

  刘童:我认为挫折就是想做的没做成,想得到的没得到。但是,我是非常乐观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事情,我都会告诉自己这是我必须经历的,所有的痛苦都是我的营养剂。任何事情我都会从积极的一面去考虑,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很快乐。

  茹新颖:其实,苦难和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他在挫折和苦难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件事情发生了,他走过来了,就会特别好。反之,也许会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感觉比较压抑。

  侯林毅:我觉得挫折教育应该说是帮助孩子树立一种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态度。现在,有很多孩子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正确地面对遇到的挫折。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但是孩子自己能不能知道什么是幸福,怎样让孩子理解顺境和逆境。现在,之所以要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是让他们将来知道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以一种自信从容的姿态去克服困难。

  徐凡: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和他在战胜挫折时的经验有关,也和周围人的态度有关。能自己找到办法克服困难,会带给他自信;亲人的肯定和支持,也带给他面对困境的勇气。另外,亲人的乐观态度,也会感染孩子,让孩子在困境面前镇定下来。

  实战经验之一:让孩子独立面对

  孙培红:前些日子,我儿子上了一个短训的游泳班。每次上课,他都特别开心,因为他喜欢玩水。但是,他训练特别不认真。2个月过后,老师要淘汰一些学员,25个人只淘汰3个,其中就有他。那天,有个小朋友指着他说:“没有他的名字。”他低着头,不说话。我知道他心里一定特别难受。有的家长建议我跟老师说一说,老师肯定会把他留下的。我说不。因为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他需要有独立面对的勇气和信心,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后果。现在,他还学拉二胡,他很珍惜这个机会,练习的时候特别认真。

  苗新颖:我觉得你处理得挺好的。当挫折来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替孩子去回避它,这一点可能更重要。

  徐凡:至少你让孩子知道了什么事情是需要很认真的,不认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会不断遇到各种挫折。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些事情是举手之劳,帮一把就过去了。但随着孩子长大,我们终究会遇到自己也无能为力的情景。那时,我们就会希望孩子靠自己的能力渡过难关。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慢慢建立起来的。

  实战经验之二:接受孩子的情绪

  苗新颖:面对孩子受挫后的强烈反应,首先是接受。因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受的时候,尤其被他最爱的人接受的时候,他就启动了恢复机制。其中一个表示接受的方法就是沉默。比如,有一次,我带儿子去游泳。其实,他不会游泳,就是在水池子里面跑,他也不愿意戴游泳圈。一不小心他的头进到水里了,呛了一大口水。我一把把他捞出来,他哇哇大哭。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说“要勇敢”之类的话,而是抱着他,拍他的背。他的情绪慢慢就平息下来了。我说晾晾,要不拉着妈妈的手吧,他说不。第二次又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发现抱着他的时候,他哭得没有以前那么大声了。第三次,我一把拎起他来,他胡噜胡噜脸,第一句话就问我:“妈妈,我怎么能不摔?”当时我挺震撼的。在你表示接纳他以后,他开始自己寻求解决办法了。我告诉他,妈妈觉得有三种办法。他说:“我都不选,我还是这样跑。”我说:“那你摔了以后,妈妈再抱你。”他说:“行!”

  徐凡:的确如此,女儿上幼儿园,每一次分离都非常痛苦,要哭半天,怎么哄都不行。有一次,我决定不再像以往那样哄她了,而是对她说:“想让妈妈抱抱你是吗?来,妈妈抱抱,你觉得可以走了,就告诉妈妈。”她把头埋在我身上,我们俩一句话也不说。不到3分钟,她就抬起头来,说:“妈妈,你走吧,上班去吧。”随后,转身和我再见,平静地走进了教室。就这么一会儿安静的拥抱,竟然给了她这么大的力量,这是我没想到的。

  孙培红:对孩子来说,应对挫折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让他能够有时间独立面对。人的成长往往是在自己独处一段时间后,突然间领悟的。

  徐凡:在孩子的心里,父母是一个很好的支撑,是他的安全港,他可以从这里出发,一点一点向前走。在这个过程中,他实际上在和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以及人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孩子的认知世界是由他自己来建构的,通过他和这个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一点一点产生出来的。别人怎么教,他可能都否定掉,不去采纳,但是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于是就有动力按自己的方式探索出自己的东西来。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