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月刊[综合刊]
2005年第7期
每本定价7.9元

 
珍藏版-合订本
 是你的育儿宝典
 值得您永久珍藏。
        
详情>>
下半月刊[专题刊]
2005年第7期
每本定价5元

 

《父母必读》系列丛书
关于我们
版权说明
我想投稿
服务热线:
010-58572510
广告热线:
010-58572267
独生子女真的是问题孩子吗

  为什么一提到独生子女,人们就会联想到各种问题——“小皇帝”、“小太阳”、自私、孤独、娇气?

  如今,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过去了1/4个世纪,这一政策的产物也成长为中国社会的一代新人。让我们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重新来认识独生子女。

  关于独生子女的流行观点

  流行的观点告诉我们:独生子女有着许多的毛病,比如胆小、娇气、自私、孤僻、自我中心、不善交际、懒惰、自理能力差……是的,这些都是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十分明显的毛病,但这些观点并不全面。

  为什么会戴上这副有色眼镜?

  为什么人们一提到独生子女,人们马上就会推理出许多概念?这里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们通常是根据常识得到这样的认识的。的确,生活中很多常识都是正确的,它们可以使我们不教自会地学到许多东西。但或许正是由于常识的这种易得性,使得它所传递的又常常是错误的、片面的认识。比如,常识告诉我们,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从小就没有兄弟姐妹交往,因此就会形成孤僻、胆小的特点,不会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这样他们的交往能力就会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要差。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只是在孩子很小时存在,当孩子上了小学、到了中学以后,情况就完全改变了: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不但不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差,甚至比他们的能力更强。这是因为,正是由于从小就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他和同龄人的交往必定发生在家庭外的伙伴之间。在这方面他们没有任何依靠。“用进废退”,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获得并提高的。

  二是各种大众媒介误导的结果。我们生活在社会里,每天都会从各种不同的媒介那里接收到各种信息。媒介其实就好像是一面镜子,我们往往是通过媒介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媒介当成了科学,当成了权威,毫无质疑地全盘接受。但可惜的是,媒介恰恰不是一面完全客观的镜子,各种媒介也常常用片面的认识误导我们。比如,你到网上看一下,到处都可看到类似“‘小皇帝’遇上了‘小公主’,不爱干家务到父母家蹭饭,独生子女昙花婚姻日渐增多”这样的报道。但实际上,这些并非普遍的事实。我们最近对全国12个城市近1800名青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那些结了婚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中,做家务的比例一样多,在家做饭的比例也一样多。独生子女在这方面一点也不比非独生子女做得更差。我们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人们老是“想当然地”把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某些现象往整个一代独生子女的身上套?

  超越刻板印象

  人们的生活是具体的,人们的经历是个别的、特殊的。只有超越这种具体和个别的局限以及人为加上“刻板印象”,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比如,人们往往相信“眼见为实”,但从科学的角度说,特定的个人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所看到的,可能并不为“实”,我们所看到的可能只是众多真正的“实”中的一个“特例”。对独生子女的认识中,这种情况特别明显。大量普通的、正常的、没毛病的独生子女我们可能看不到,因为他们太正常、太普通,所以我们会对他们熟视无睹、司空见惯,没什么感觉。但却会对那些特殊的、典型的、有这样那样毛病的独生子女印象深刻。

  独一无二的一代人

  当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独生子女现象、独生子女问题时,有两件事很重要:

  一是把独生子女的现象和问题与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当我们谈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如何不同时,头脑中一定不要忘记了时代的变迁留给社会的种种烙印。要仔细地区分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种种差异和不同:究竟是眼前的两类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别,还是两代人(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生人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生人)之间的差别。不要错把我们的眼光所看到的下一代人整体的一切都归到独生子女这一类人身上。

  二是将具体的独生子女现象、独生子女问题放到不断变动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中去分析。当我们谈论今天的独生子女身上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特点都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出生在、生活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国,出生在、生活在中国社会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的时代。不理解独生子女一代人与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弄清它们在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历史链条中的位置,就无法真正从本质上认清独生子女的特点,也无法认清他们是如何成为中国社会今天的一种所谓的现象的。

  风笑天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