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中国学守纪律,外国学守规则

2017年03月16日 11:13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大J的话

  今天这篇是在德国的悠悠妈的分享,看完后我也是感触特别深,和美国幼儿园很多方面非常类似。

  比如小D的幼儿园园长曾告诉我们家长,“听话”(obedient)不是个褒义词,我们不需要养育一个听话的孩子;比如,老师告诉我,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负责,现在追着孩子吃饭的家长以后就是陪着孩子做作业的家长;再比如,老师们在给这些小小孩树立规则时,除了身体力行外,每当孩子打破规则时,他们会解释原因,会告诉孩子,“你这样的行为影响到了他人”,而不是口头警告“我数到三,你马上停止”。

  我以前也写过好几篇类似的文章,今天文章末尾的推荐阅读也罗列出来了。尽管今天谈的是幼儿园,但我始终觉得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大家一些启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当今社会最困难的就是,让孩子学习教养,但是他们却从来没见过好教养是什么”。

  文/悠悠妈

  去年我带女儿悠悠回国的时候,在父母小区的幼儿园里看到了孩子出操的一幕。上午十点多,老师喊着“一二一”的口令带领着两条队伍的小朋友整齐踏步走到操场。接着,老师开始布置队形,把孩子们分成四条队伍,两条男孩,两条女孩,每条队伍的小朋友按身高由矮到高排列。

  这个排队过程对老师来说是痛苦的,孩子们到了室外都开始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说话嬉闹,。这位老师在天性活泼好动的小朋友中间,一会儿对着一个正在说笑、不小心站在女孩队伍里的男孩一脸厉色地说:“X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啊?”,一会儿又对着一个跑到别人队伍的小朋友呵斥:“我不是让你站这里的吗?不要乱动!” 

  老师花了十几分钟整顿纪律 ,让孩子们按照她的要求站好队。队伍终于排好了,老师们拿出了玩具,是塑料瓶子里装着铃铛,开始分发给孩子们。没想到等孩子们刚开始摇铃铛时,老师又发话了:安静!安静!不许发出声音!现在还没开始玩。

  看完这一幕,我不禁回想起女儿在德国幼儿园的室外活动,都是自由活动,完全没有要求队形,孩子们可以任意玩任何操场上的玩具。那么自由散漫的德国幼儿园,为什么德国人恰恰是世界上最遵守规则、视规则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呢?

  这正是纪律与规则的区别,纪律的本质是恐吓与害怕,规则的本质是认同与内化。

  纪律管教是从外界对孩子施加压力,并将老师树立为不可挑战的权威人物,本质是把孩子内在的对老师的怕转换成外在的听老师的话。可是,这样的纪律管教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和习惯真的有效吗?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熊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说什么做什么,吃嘛嘛香,可是回到家依然变身小霸王,无视家长的苦口婆心,吃个饭非要全家人追着喂才肯张口,园里园外完全判若两人。

  在纪律机制下长大的人对纪律的服从更多的是源于害怕,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所以一旦外界的监督(或管束)和惩罚机制缺位了,他们也不再把遵守规则视为己任,开始肆意践踏规则。此外,这种教育模式下,还很容易培养出欺软怕硬的不健全人格。

  相反地,如果孩子学到的是规则,在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认同人人都应遵守的规则,那么无论TA走到哪里,无论有没有人监督TA,TA都会自觉地去遵守规则,主动去维护公平和正义。

  德国的教育理念里没有“听话”一说,德语里甚至不存在“听话”这个词,德国父母从不要求孩子“听话”,他们更多的是教孩子在幼儿园尊重老师和同学,遵守规则,友好相处。

  德国老师和孩子不是上下级关系,孩子没有义务服从老师,老师也不会对孩子下命令。德国幼儿园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支持、引导、陪伴与启发。面对老师这个“权威”,德国孩子从小学会的是:老师的存在是为了帮我、支持我,遇到困难、有任何合理需求时我应该向老师寻求帮助。

  1。餐桌规则

  德国幼儿园的餐桌上,老师不要求孩子必须把碗里的饭菜吃完,吃多吃少是孩子的个人决定,老师不会干涉。但有一条原则,吃饭时一定要坐在桌前,一旦孩子中途离开餐桌,就被视为已经吃饱,不允许再回来接着吃。

  在我女儿的入园适应期,我曾陪同她在幼儿园用餐,亲眼目睹到德国老师严格的一面:当时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吃了几口就想跑下桌玩,老师只是问了他一句“吃饱了没有”,行动上没有任何阻止。小男孩玩了一会儿又跑回餐桌前,就在他伸手准备去拿食物的时候,老师一把夺过他的盘子,将盘子里的食物迅速倒进旁边的垃圾桶里,然后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吃饭时要专注,吃饱了再下桌。下桌就表明吃饱了,不能再回来接着吃。

  这种做法就是正面管教中着重提倡的自然结果法,它和惩罚以及恐吓有着天壤之别。自然结果法是让孩子自己体会TA行为的自然结果,并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吃饭会饿,不穿衣会冷,不洗手会生病,不收好玩具会找不到玩具,这些都是自然结果。

  通过自然结果,孩子学到的是内化的规则,自发愿意遵守。而刻意的惩罚和恐吓要么只能奏效一时,要么会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双方陷入权力之争。

  2。 收纳整理规则

  德国幼儿园教的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且无比佩服的规则是收纳整理(aufräumen)。相信很多有宝宝的家庭都有这样的困扰:家里宝宝的玩具散落得到处都是,刚刚收拾好的家里,没一会功夫又被宝宝弄得乱七八糟,白收拾了啊!

  德国幼儿园对此采取的是身教和熏陶。悠悠所在的德国幼儿园每天都要收纳整理四次:

  1。 早上自由活动后、晨会之前,要收纳一次;

  2。 吃完早饭、玩玩游戏,出发去森林(或院子)前,要收纳一次;

  3。 户外活动回来,吃完午饭,孩子们午睡时要收纳一次;

  4。 下午放学前,要收纳一次。

  每天重复四次同样的收纳工作虽然看来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但也正是这样幼儿园里日复一日贯彻执行的收纳整理规则培养了德国人从小讲干净、爱整洁、会收纳的良好生活习惯。

  在收纳的时候,老师并没有强迫孩子们参与,一般都是老师先动手,嘴里号召着孩子们来帮忙。身教的力量之大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教育孩子时,不需要说教,不需要物质奖励,你希望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先做到就行了。

  3。 先来后到和轮流玩规则

  遇到孩子们争抢玩具时,德国老师一般都遵循先来后到原则,并没有强迫孩子分享哦!一个玩具谁先拿在手里谁就有先玩的权利,如果另一个孩子过来抢玩具,老师会明确制止TA,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别人已经在玩了,你可以等别人玩完了再玩,或者先玩其他的玩具 - 这时候老师会指着另一个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时候如果一个孩子一直霸占着一个玩具不放,(比如滑步车,幼儿园仅有四辆),老师会向这个孩子建议:“再玩5分钟就给XXX玩了哦,你看TA都等了好久咯!”,然后再转头对XXX说:“你玩10分钟就换SSS玩了哦,大家要轮流玩!”

  4。 喝水规则

  德国幼儿园在喝水上是非常随意的,孩子想喝就喝,喝多喝少自己决定。但有一个规则孩子必须遵守:喝水时一定要坐在放水的桌边,喝完再起身去玩。

  德国幼儿园这么规定是为了让孩子喝水时专心,以免边走边喝呛到,或者水洒出来弄湿地面发生滑到,喝水规则的制定是出于孩子的安全考虑,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喝水习惯。

  而国内幼儿园对喝水时间和喝水量都做了规定和限制,没有照顾个体的需求差异,仅仅是为了方便老师管理学生。规则与纪律的差别,一目了然。

  5。 午睡规则

  德国幼儿园没有强制性午睡,不想睡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动,但有一条规则需要遵守:不能在别的孩子午休时大声喧哗。你不睡是你的自由,但打扰到其他在睡觉的孩子就不对了。

  悠悠现在看见爸爸在睡觉,都会主动轻声轻语,遵守别人睡觉时不打扰的规则。这条规则让孩子既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意愿,又同时要尊重和考虑别人的感受。

  虽然,今天这篇文章讲的是幼儿园,但归根到底,想让孩子内化规则还是需要落实到家庭教育。从今天开始,请大人在给孩子设定界限和规则的时候,想一想,你设置的到底是规则还是纪律?是为了方便自己还是教育孩子?

  作者介绍:

  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项目经理,现教育专栏作者,德国早教研究者与推广人。有一个两岁的混血女儿,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深谙中外教育差异,不教条,不追捧。擅长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