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的小公主出世的那天,护士叫我过去:“生了,女孩,3800克,50cm长,顺产,母女平安。”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进入产房,看见正在含着母亲乳头睡觉的孩子,皱巴巴的皮肤,浮肿的眼睛闭着,安静地偎依在母亲怀里。本来我是不大喜欢小孩子的,但是第一眼看到我的女儿时,我就发现已经爱上了她,还是老人说的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不喜欢的。
那是20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女儿已经上了大学,逐渐开始了她的独立生活。有时候和亲戚朋友聊起各自家里的孩子,听到了很多抱怨和牢骚,学费越收越高,家教越请越多,各种课外兴趣培养了无数,零花钱发放的数目与日俱增,可是父母的操心却一点都不见少,考试,升学,毕业,工作……他们明显比孩子自己还要为这些事情操心,很多费用的名目我听都没听说过。听抱怨听得多了,自己不免有时会暗自庆幸,亏得女儿早生了几年,否则烦恼也许要比这些亲戚朋友们更多。
2005年年初,上海社科院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教授的一篇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报告内容和调查所得的多组数据引起了社会上的轩然大波:
“不同阶段孩子的费用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在39-52%左右……其中四分之一家庭的子女经济成本占夫妻总收入的50%以上,最高的甚至是夫妻总收入的近7倍。”
“在子女各阶段的年抚养成本都在13 000-19 000元,高等教育阶段的人均经济成本更达27000元.”
“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总成本将达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倘若将未婚不在读的子女都计入的话,则将上升到49万元。”
“即使不在读的未婚子女,85%仍需要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其中除了租房/购房费外,最高的费用是在家吃饭(年均4 000元),加上服装、手机/上网以及零用钱等,每年人均仍要父母支出14 000多元,可见父母经济负担之重.”
当然,此次调查范围仅限于上海市徐汇区,调查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国水平,但是在时下中国,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却已是不争的事实。“49万”或许是一个夸大的数字,但是报告中所提到的很多情况足以昭示出中国父母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最近十年中,教育市场和家庭消费观的变化,子女在家庭中地位的上升,从80年代开始的“小太阳”,到目前的精英子女心态,城镇家庭老中青三代人“421”的标准框架,使得众多家庭都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资在子女的教育培养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已经从大学过渡到了高中,初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父母们心甘情愿地掏出大笔真金白银,将孩子送入质量好点的学校里念书,而所谓培养综合素质,也有异化成为考试加分或者保送升学而为的投资项目的趋势。
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中国家庭抚养子女成本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数量级别增长,同时挤占了过多的家庭资源。在时下家庭消费中,子女抚养成本,再加上房屋贷款、车辆贷款和消费信贷的出现和盛行,使得家庭的收支比例日益绷紧,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现金断流,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陷于窘境。
本书试图对当代家庭在子女抚养方面的种种表现做出尽可能详尽而全面的呈现,同时邀请国内多位知名理财专家为读者提供专业而全面的理财咨询与指导。
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培养的认识和态度能在不断的修正中寻找到真正理性而积极的取向,因为这关乎于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