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注孩子德育培养的盲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09:14  黑龙江新闻网 

  首先,家长不回避德育冲突的思考。改革开放的中国,整个社会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期,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受到质疑和否定,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的冲撞中,我们每个人的困惑并不主要是来自文化和观念上的贫乏,而是在多元环境中必须有所选择。家庭德育需要家长敲定一套明确的价值与观念体系传授给孩子,可是在这个观念冲突的时代,家长有"传道"的使命,有"授业"的责任感,恰恰欠缺"解惑"的自信心。因为在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在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的矛盾中,在众多的说法和纷繁的观念冲突中,作出判断和选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可能朝令夕改,家庭成员之间可能难以统一,家庭与学校和社会之间可能各说各有理;而德育是塑造未来一代灵魂的工程,来不得模糊和动摇。家长勇于探索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德育观念和行为是摆在家庭教育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我们每个家长都不应该回避。

  其次,我们家长要善于在一些很平常、很细小的教育矛盾事件中,全盘把握教育尺度,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合适。以例三来解析家长比较好的观念和做法。

  1.培养德育的敏感性,关注德育盲点。

  德育问题无大小。三国时期诸葛亮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培养品德不要因为一件好事毫不起眼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一件坏事没多大影响而去做。)家长要善于敏感地明了孩子的"德行",并及时地给予引导。然而目前不少家长的精力聚焦在"智育"上,"德育"成为实际上的关注盲点。例三的妈妈就有德育敏感性,否则她就不会对孩子进行追问,并产生观念上的焦虑。也许有的家长面对这种现象就轻描淡写地过去了,因为文具又不是偷的,而且孩子的话还挺有道理,至于这里面的教育矛盾就在视野中悄悄地溜过去了。

  2.既为孩子的现在考虑,也为孩子的将来考虑。

  "现在"是走向"将来"的基础,"将来"指引"现在"的方向,教育孩子既要保护他的"现在",还要考虑他的"未来"。例三中的孩子"现在"是没有问题的,针对这一具体事件,他有自己的推理而且较为正确,但是他的逻辑推理放在其他事件未必合适,他的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家长可以继续与孩子"论谈",检验孩子的道德准则是否经得住其他场合的考验,然后伺机教育。家长可以假设情境追问孩子:"你和同桌都要参加数学竞赛,他有一本辅导书很好,你却没有,但你的数学成绩一向比他好,你竞赛取胜的可能性比他大,你是否觉得自己拿走他的书更能发挥这本书的价值?"这样把孩子推向道德选择困境,家长能更清楚地判断孩子的推理是根据具体情境变动的,还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生硬地支持着他不分场合地决定自己的行为。

  3.既为孩子考虑,也为他人考虑。

  上面的假设情境其实就是检验孩子是否总是为自己的实用考虑而忽略他人的需要。当然,对孩子的观察和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家长以后还会遇到很多生动具体的教育事件,家长在尊重自己的孩子选择需要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心中装有他人。培养孩子不因为自尊自爱而自私自利,也不因为尊重他人而丧失个性和自我。

  4.既通过家庭解决问题,也要联合学校和社会力量。例三所发生的事情只在家中谈论还是不够的,还要与学校老师合作,对孩子拾金不昧的"善行"进行管理,使孩子的思想认识更加有条理。比如向班主任老师建议,请个同学专门管理遗失物品,先把同学拾到的物品做个登记,并公示出来,一周以后无人认领就可以让其他同学使用,使用的同学同样得登记。这样既不损害失主的利益,又能发挥物有所值的功能,并且避免了同学们仅仅根据自己的推理而处理所拾物品的随意性,澄清了孩子在履行道德准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混淆和模糊。

  以上只是解决德育冲突的一些基本方法,遇到具体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将会更加巧妙,而这把巧妙地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每位家长实践的手中。德育是立人之本,德育冲突则是促进孩子品德发展的良好时机,如果家长善用则会使亲子双方都能品尝到修德养性的甜美果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品推荐
准妈感冒不吃药的食疗方
预防感冒的民间11方
怎样逗新生宝宝笑才科学
宝宝美味易入口的粥料理
[健康]·身体九大信号告诉你怀孕了·怎解决宝宝夜间哭闹的烦恼·小儿先心病的症状与类型
[营养]·冬季给孩子多吃点润肠食物 ·准妈妈感冒不吃药的食疗方 ·蜂蜜奶粉别放冰箱保存(图)
[教育]·孩子逆反是提醒父母要成长 ·培养合群宝宝的9个妙招 ·孩子已十岁该和他谈谈性了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德育  教育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