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http://www.sina.com.cn    男孩当绅士女孩做淑女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你们要买QQ那种车的话就别来学校接我,太丢人了,我可以搭同学家的别客回家。”说这句话的是在重点小学就读的小学生明明,因为每天学校门口都要上演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私家车展览”,明明已经熟悉了哪些是名牌汽车,哪些不上档次,于是这样“告诫”即将买车的父母。孩子的一番话让父母非常吃惊。明明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经济条件一般,但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们还是一边花几万块钱让孩子进入条件较好的重点小学读书,一边为70平米的房子按揭负债,即便是买车,也是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父母没有想到,这一番付出非但没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反而使孩子更鲜明地体验到贫富差距,并且学会攀比。

  正因为此,当暑假期间明明提出要参加一个收费高昂的“领袖素质锻造夏令营” 时,父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夏令营分为三个阶段,要在三个城市分别开设为期十天的主题培训,包括去军校军训塑造人格、去高档酒店学打高尔夫提升品位,与名师、名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而上万元的培训费除了课程学费外,还包括了“衣食住行”的所有费用。明明的父母认为,“领袖素质”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短短一个月就能成就的,另外,高收费的门槛使夏令营中聚集了一大批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孩子,也会助长明明的攀比心理。至于夏令营宣扬的豪华条件,明明的父母更是充满质疑,“孩子过上贵族的日子,学会贵族的生活方式,就成为真正的贵族了吗?”

  明明的父母意识到,在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之外,精神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否则,丰厚的物质条件反而变成一种“物格教育”,阻碍了孩子塑造全面健康的人格。而与明明父母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乐乐的父母。暑假到了,一家机构以“英国贵族修学夏令营”的名义向乐乐一家发出邀请,被乐乐的父母婉言拒绝了。在乐乐爸爸看来,期望在这里通过学习礼仪、网球、高尔夫球等学到“贵族精神”,就像以为学会使用筷子就懂得了东方文化一样,是荒唐可笑的。更何况,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之风”“士大夫之气”和“大儒风范”,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内在的精英品格,我们为什么要放弃传统,转而去学英式贵族的秀呢?

  乐乐爸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中层,收入不菲,而他的上司——这家公司的总裁,曾经作为中国“新锐企业家的优秀代表”,受邀参加了一场名为“企业家品位与商业影响力”的宴会。对于这场宴会,乐乐爸爸记忆犹深,“与会的都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家,他们都穿着特制的礼服,晚宴上还有烛光晚餐和时装秀。” 这样一场聚会,据晚宴主持人说是为了“寻找中断100年的贵族记忆”,而在乐乐爸爸看来,晚宴从氛围和情调上看,不过是在刻意模仿西方贵族沙龙。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与会的美通公司首席执行官王维嘉的一段话:“今天我们谈的所有的品位,包括餐桌上的礼仪、穿着等,都是西方的品位,有哪一点能从中国的文化积淀里找到根源?没有。所以我们今天谈的是西方的品位,是我们拷贝西方的品位。”

  晚宴似乎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中国的企业家们——短短20年来积聚起的富豪们,已不满足于以“富”为荣,而渴望提升品位,由“富”到“贵”了。而这种趋势正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事实上,“贵族”“精英”正在成为我们社会中的流行词汇,似乎“贵族”“精英”就是那些住豪宅、开好车、一掷千金的富人,是全社会追求的目标。正是这样的流行,为精英式、贵族式教育鸣锣开道,大中城市里的所谓国际化的天价学校、培训班越来越多,有没有培养出真正的贵族还有待验证,倒是先掀起了一股“学费攀比风”,殃及普通家庭也背上了沉重的教育负担。

  然而,“贵族”“精英”到底是什么呢?是旅游鞋800块以下不穿,化妆品非兰寇、倩碧不抹,笔记本烧坏一个再来一个的“上等人做派”吗?是说话时不时迸出英文单词,生活洋溢着英伦情调的“贵族范儿”吗?还是穿新鞋走旧路,到昔日的贵族中寻找榜样,汲取“营养”,讨得荣光呢?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我们从单单的一个经济角度去评价社会,热衷于高人一等的贵族身份,我们的教育又将落脚于何处呢?

  美国人保罗•福塞尔在他的著作《格调》里说:“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他对那些富豪们迫不及待地寻求与自己财富相称的身份标示的行为冷嘲热讽,在他看来,金钱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时反而恰恰暴露了他的虚荣、自大、粗俗与缺少品味,而这通过一个人的说话习惯就能体现出来。那么,什么才是评价一个人最有力的依据呢?福塞尔认为是“格调”,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的那些智慧和品质。这种格调与一个人的教养和品味有关,而与金钱无关;它能使人获得普遍的认可、尊重和欣赏,因而真正地提高社会地位。针对这种思想,福塞尔提出了“X阶层”的概念,即指那些有品味、有创造力、有思想、有影响力、生活得体但并不一定富有的阶层。

  这或许给我们提了个醒。时下对于“贵族”“精英”的追捧,其实契合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上人”的追求,但目前对下一代的这种教育路子走得对不对,要取决于我们对“贵族”“精英”等等概念本身的理解。如果“贵族”“精英”是指那种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品格,能在社会生活中“知行合一”,以不凡的智慧与才能践行理想的人士,那么自然,我们应该培养这种人才,我们的教育也是高格调的教育。但推崇“国外的就是先进的”“贵的就是一流的”理念,并将之与“贵族”“精英”的目标联系起来,恐怕是一种教育的误导。难道创办“一流教育”就需要“一流学费”?难道学会了奢华优雅的社交生活就等于掌握了精英的核心素质?难道国外的教育理念就是“国际化的教育眼光”?难道制造脱离目前中国实际的教育鸿沟就能培养出高人一等的人才?我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教育是否本末倒置了。

  含糊之辞可以省略,概念应该厘清。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在教育的问题上,毕竟内涵比包装更重要,格调比财富更关键。成功的教育不是只要从父母的口袋里掏钱就可以办到的,而需要倾注爱心和努力;对孩子来说,拥有“独立之精神”以及开放多元的品质显然比“贵族腔”“精英状”重要的多。一味地把教育引向贵族化、奢侈化,怕是对下一代来说,膨胀的只是对物质的追求,丧失的却是做人的格调,这是很严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警觉。否则像明明们一样,以为消费是最高的价值,一张口,也就露了馅。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