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何难接受婴幼儿识字阅读

  尽管如此,为什么社会仍难以接受婴幼儿识字阅读这一命题呢?这是有历史、社会、个人认识等多种原因的。

  其一,社会对文字有一种固执的迷信。文字虽然是一些简单的符号,而它显示的作用却大得惊人。它能记录、传递不受时空限制的浩瀚无穷的信息,于是人们对它产生了神秘感,进而顶礼膜拜。加之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文化为少数人所垄断,这样又人为地将文字蒙上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所以在旧时代,孩子不到8岁,不拜过天地孔庙,是不能“发蒙”识字阅读的。旧社会农民虽然极端贫穷,但人们也不敢拿字纸做手纸,不然就是亵渎神灵,罪恶深重。这种迷信文字的社会心理,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使许多人认为孩子认物是平常的事,而识字阅读不能轻举妄动,好像婴幼儿一识字阅读脑筋就要坏似的,非得等到上小学后,让老师进行“正规化”的“系统训练”不可,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因此又常常出现幼教“小学化”的现象。

  其二,迷信系统的课堂教学,这是反对早期识字阅读的根本原因。有些人以为识字、阅读与认物、说话大不一样,神圣到非课堂教学不可;而婴儿不能上课,幼儿上课极少,当然就不能识字阅读了。

  对婴幼儿来说,本来生活和游戏就是他们最生动、最丰富、最实用、最有效的课堂,每个时代人类的基础文明(当今的基础文明包括识字阅读在内)都可以在孩子最初的生活游戏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科学家统计,人一生中获得的概念大约有90%是5岁前形成的。既然孩子能在来到人世间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中习得“人生第一难”的语言,认识数以万计的事物,又何惧生活中不能掌握两千来个汉字?传统观念中未建立生活游戏这一最佳“课堂”的概念,偏偏要耽误孩子晨光般的年华,把孩子人生的发展推迟到小学以后的课堂中去,什么都依靠课堂。有的幼儿园把认识猫、狗、白菜、萝卜也搬进课堂,似乎人类的知识都是通过课堂教学保存和发展起来的。认猫、识狗尚且要课堂“武器”,何况认识“圣洁”的文字呢?婴儿既然绝对不能上课,自然也就绝对无权识字阅读了!这实在是遗憾之极!

  其三,成人自感识字阅读很难,谁又忍心用这个难题去折磨婴幼儿呢?

  是的,成人扫盲确实不易,不少成人辛辛苦苦扫了盲,不久又被戴上“复盲”的帽子。即使知识分子新学一个生字,往往查过多遍字典,命令自己记住,也还总是遗忘。这样的经历几乎是人人都有过的。所以人们往往畏生字如虎,于是就有了读书时常常遇到“拦路虎”一说。但人们不知“初生之犊”是不畏“虎”的,婴幼儿有他们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本领,他们有“获得敏感”“形成印刻”“印象记忆”“情境领悟”“本能模仿”“无选择探求”以及“活动兴趣”等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在婴幼儿期以后会逐渐退化),只要遵循这些心理特点,他们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梦游”文字仙宫,喜爱和慢慢熟识那里的“珍珠宝贝”。他们从不会觉得有什么任务、负担、艰苦、考试之类的压力。孩子既然能在杂乱无章的、混沌的语言现象中把母语记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模仿得惟妙惟肖,并把万花筒般的世界摄入脑海,又怎会感到识字阅读难呢?

  当然,如果用传统的小学教育的方法去教婴幼儿识字阅读,即以拼音作“拐棍”,用“系统传授”“四会同步”“反复听写”“及时巩固”那一套对付孩子,自然就另当别论了,那简直是自讨没趣。就如同用中学汉语语法课本及其教学模式去教2岁孩子学说话一样,会有什么好结果呢?教孩子用拼音作识字阅读的“拐棍”,当孩子识字阅读尚处于蹒跚学步阶段,他能拿得动这根沉重的拐棍吗?要求刚学步的孩子拿一根粗棍,踉踉跄跄地行进,不是人为地增加了负担和困难吗?汉语拼音给成人扫盲做拐棍是必要的,但孩子要的是似走非走的“学步车”。孩子学拼音是为了正音、检索资料、查字典、使用计算机等,而这些都是识了字以后的事。总之,我们应当反对的是错误的早期识字阅读教学法,而不是早期识字阅读本身。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阅读  写作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