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金山“中美国际学校”的幼儿班里,绘画课接近尾声,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在地毯上围个圆圈坐下来”,孩子们起身,把椅子摆放整齐。每次室内活动,孩子玩完了一种玩具,都先把它们放回原处,然后玩另一样……自觉得很。看到这,我心里真的好羡慕啊!如果当年在幼儿园里,老师也这样训练我,或者我父母懂得这样教育的话,如今我就不会如此丢三拉四……
在学校,我们要求孩子们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在家里,家长们也很重视“收拾”问题。他们每次来校,若孩子正在玩玩具,总会叮嘱孩子“收拾”,并耐心地等,直到“任务”完成后才一同离去,有的家长也会帮孩子一起收拾。有时,孩子为爸爸妈妈中途扫了他们的“玩兴”,要立即回家而嘟嘴生气,以不“收拾”作为抗议,对此,家长们自有应付的办法。一次沙文的爸爸来接儿子,沙文生气了:玩得好好的,“突然”要他走,可不答应!这时,男孩的小脸通红,两手交叉胸前,拒绝跟爸爸回家。沙文的爸爸假装要收拾,把一块用来垫玩具的小地毯卷得歪歪斜斜,四岁的沙文看到爸爸那样“笨”,格格地笑起来,大声说:“no!no!错了,不是这样卷的!”他蹲下,熟练地把垫子摆端正,很神气地把卷地毯的全过程示范一遍,纠正了爸爸的错误,当爸爸的则在旁边嘻嘻笑地看着孩子,表示敬佩。有的家长,使出另一招,“征求”孩子的意见:“玩具该怎样收拾才对呀?”孩子立刻忘记了不快,高兴地向家长炫耀自己“收拾”的本领。由于家长的配合,哪怕年仅三岁的孩子,在收拾方面也已养成习惯。
在另一间名叫“育童”的学前学校,不少两龄童刚来学校时,不懂什么叫“收拾”,我们就手把手地教,让孩子学会把玩具放回原处。有的孩子玩某种玩具,到半途便放弃,去拿其他玩具,我便提醒说:“先把这玩具放回原处,才可以玩其他的。”有时,一些孩子抱怨说:”这太难了!“我毫不放松地说:“你若需要帮忙,老师可以与你一起收拾。“然后一起开始流水作业式的收拾:我把玩具递给他,孩子把它们放回原处;我们分工合作,配合得不错(幼童就喜欢有点创意的收拾动作)。对不愿收拾的孩子,我便鼓励说:“我知道你是个‘收拾’专家,其他小朋友想向你学习呢!”有时,我会用激将法,孩子的自信心被刺激起来,便耐心地“指导”我,如何分门别类,颇像个小老师。我看在眼里,笑在心上。有时,对一些听话的孩子,我及时加以表扬,孩子的劲头更高了,甚至积极地去抢别人的玩具,来“收拾”呢。
以上说的是“个别收拾”,如果集体在转换活动时,就要来个收拾“总动员”。我们通常打开录音机,播放一首“收拾歌”,提醒孩子,收拾东西的时候到了!不少孩子一边收拾,一边和着录音机的曲子,大声唱道:“收拾,收拾,每个人都一起来———收拾!收拾,收拾,每个人都一起来———收拾!”(唱来唱去都是这一句歌词)这样的歌,成年人听了会感到乏味透了,但孩子倒像战士听到号令一般,积极行动起来。是啊,歌儿琅琅上口,一边唱来一边“收拾”,别提多带劲了!刚到幼儿园才两天的韩裔小女孩,很快爱上这首歌。她一边拍着手唱,一边绕着圈地蹦跳,还不懂得该把歌里的话落实到行动上。看着她那轻松快乐的样子,我不忍心“泼冷水”,且让她轻松一回好了!当然,也有个别孩子想当“逃兵”的:一个五岁的男孩,听到“收拾”号令,便打算悄悄躲起来。我提醒他:“下次室内活动时,你将是最后一个被允许玩的,因为大家都在劳动,你没有付出。这样对其他小朋友不公平了。”权衡得失后,他不敢再逃避劳动,一脸无奈地融入“收拾”行列去。
从小得到严格的“收拾”训练,孩子以后也自然会有条理地做事。无论工作场所还是家里,资料、用品或衣物都能“物归原处”,不必耗时费力地找呀找个不休。这样做,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减少不少压力和紧张。长大成人后,孩子若能因此而生活得有规律,心情更轻松的话,别忘了———归功于孩提时的强化“收拾训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