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传统男子汉的形象。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奶油了,扭扭捏捏,甚至行为举止都有女性化的倾向,活脱脱一个“贾宝玉”。
对一个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前段时间,南肖埠小学老师徐峰专门就性别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发文呼吁:拯救男孩!
现状调查——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徐峰老师在研究时发现,男孩子女性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比例在逐年增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和考核标准有缺陷,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乖乖的遵守纪律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男生,这是对孩子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另外,目前,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其明显。
现象解读——
性别弄不清,后果很严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周振基指出,性角色错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诊治,最后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这样的男孩,长大了也不能承担“风雨一肩挑”的男人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英语中,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分别表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它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
出谋划策——
让“贾宝玉”坚强起来
根据调查结果,徐峰认为,要给学生送上“明性片”,开展小学生的性别健康教育,这应该是个整体工程,必须注意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形成良好的统一的教育氛围,才能奏效。
A.家长可以这么做
1.给予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或者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
2.树立榜样引导。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3.适当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
对已经有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地训斥,使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帮助孩子矫正这种不适宜的行为,甚至要做出示范行为引导孩子矫偏,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引导。
B.学校可以这么做
1.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性别态度和认知观念。培养男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强化。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如把“勇敢”、“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又如通过音乐学科的唱歌教学,区分男女同学的音乐表演的动作,让男生在音乐表现方面有小男子汉的气质。
3.关注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参加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性别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