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不给安全感孩子就黏谁

     这样看来,当孩子出现了某些不良习惯时,成人只把所有的力量用在怎么制止儿童这些不良习惯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会使儿童一种不良行为被制止后又出现另外一种。就拿案例中的孩子来说,如果他拉毛毛是出于心理的需求,那么就是说他需要安慰,这说明阿姨和妈妈以前的安慰行为没有使他获得满足。如果我们在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时,不考虑我们成人安慰的方式和质量,只去像戒毒一样去戒掉孩子的自我安慰行为,那就不仅不是帮助儿童,甚至有点迫害儿童的感觉。所以如案例中的情况,父母一定要想得更深一点,真正解决了孩子的困难,再去解决孩子由困难而造成的象征行为。

  温馨提醒

  首先想办法弄清楚阿姨整个一天是怎样跟孩子互动的,是否为了让主人满意而把孩子圈在一个不能动的地方,然后自己去做家务?是否为了怕孩子受伤不让孩子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就不能获得释放,长久的压抑会使孩子发展出一个固定的替代式的行为模式,如用啃指甲、咬衣服角来替代需要不断的需求。案例中的拉毛毛类似于这种情况。

  孩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不同的工作材料,如果不能获得工作材料,孩子身上需要发展的力量就会无处可施,这样到头来孩子内心就只有需要动的欲望而没有动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多动症。如果这种没有目的的动使家长非常担心,强烈地遏制这种动,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用挖鼻孔、揪头发、揪眼睫毛、啃指甲这样的行为来满足动的欲望,这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焦虑。这样的焦虑并不只是由于恐惧和等待母亲等需求造成的。因此让孩子在白天醒着的时候获得发展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准备多一点工作材料,引领孩子去工作。阿姨可以不做家务活,把力量和心思多用在孩子身上。

  在孩子的问题还没有找到,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时,先不要急着去断掉孩子的依恋行为。等孩子的问题解决之后,根据孩子的心理状态,选择切断这种行为的时机。成人可以直接把有害的物品拿掉,时刻和孩子在一起使孩子获得精神的满足,同时在孩子那种行为出现时马上分散他的注意力,或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安抚和其他事物的吸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不再有那样的不良行为。

  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还是少用语言为好。因为在孩子的经验库里,还无法把语言和行为配起对来,孩子的意志力还不够将答应的事情付诸实施。而成人在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说话的氛围、心境都会使孩子感觉到不舒服。成人以为孩子听懂了,但却发现孩子答应了却没去做,成人可能因此产生不良情绪。在下一次重复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就将成人的情绪带出来,使孩子更加注意那不让他做的事,于是孩子会想尽办法去做那件事,到这时儿童发展的力量就已经被扭曲了。所以,对三岁以前的儿童,越少使用语言教育越好。

  我听到许多妈妈讲,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黏她;孩子是保姆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黏保姆;孩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黏奶奶。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说:谁不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黏谁!

  对这句话,大家不是很理解,因为她们也没怎么吓唬过孩子呀……

  但为什么孩子们仍然没有安全感呢?

  我们的孩子没有安全感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行为  培养  教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