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4封信 别把爱变成锁链

  一个时期以来,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成了我们夫妻最大的烦恼。我们感到有那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又无从下手,而且,更大的问题是我们与孩子已很难在心灵上沟通。

  我们的儿子13岁,上初二。毫无疑问,我们是深爱孩子的。孩子的降生给我们这对恩爱夫妻带来了新的希望。幼时的儿子一片天真,曾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欢乐。现在想来,我仍留恋那段美好时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往日的欢乐逐渐消逝。应试教育的环境及我们对孩子成才的期望,使孩子渐渐远离了天真,我们渐渐走入了烦恼。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父亲的严厉加上母亲的唠叼。小学一至三年级孩子成绩尚可,我们认为是严加约束的结果;四年级开始下滑,我们仍认为是缺乏约束的结果。临近升学考试,我们感到孩子的学习到了“第一个最紧要的关头”,督促更为严厉,呵斥、打骂时而有之。

  结果竟有幸考入县里最好的中学,这更使我们深信:对孩子必须约束,特别是不自觉的孩子。但在这个过程中我隐约感到,孩子在逐渐疏远我们,他与父母之间几乎没有真心话要说。我们对此并无丝毫醒悟,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只要听话,亦或是被动服从,只要能使学习进步,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孩子所受的压抑,长大成人后,他会体谅做父母的苦心的。

  孩子升入初中,成绩一般,我们认为孩子成绩一般是由于功课数目增加,一时不能适应所致。我们有信心在严厉的约束机制下,使他的学习成绩逐步攀升。但事与愿违,他的成绩一直直线下滑到差生的地步,并无一丝上升的迹象。这段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最为痛苦的时光,失望的情绪笼罩在我们心中。工作以外的时间,孩子的学习几乎成了我们唯一的话题。我们常常愁容满面,孩子常常眉头紧锁。期间班主任老师几次通知家长到校,告知孩子上课说话,做小动作,学习不刻苦,部分作业不做,违纪等情况。结果换来我们对孩子滔滔不绝的说教,或做父亲的无情痛打。但这些方法比起小学阶段,已“黯然失色”,毫无效果。

  我们也曾试图进行一些沟通,甚至孩子连温情的话语都不屑于听,更不愿对我们倾诉一言半语。常常是我们苦口婆心地说,他神情冷漠或眉头紧锁地听,默默无语,只以简单的“嗯”“啊”应付我们。我意识到儿子封闭了自我,已不愿再与我们沟通了。

  现在想来,对孩子的心我们了解太少,关心太少了。片面注重成绩是我们最大的失误。对成绩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另一方面也为了我们的脸面。我们夫妻二人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在恢复高考后考入医学专业,在工作中又都有不甘人后的上进心。比较一下,孩子的条件比我们各方面都要优越,还有我们这样的父母,但为什么学习不上进,毫无自信心呢?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次我在无可奈何的心绪中,突发灵感,孩子不愿对我们当面说,也许可以诉诸笔端。于是我给他出了一篇命题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写出的内容令我们万分震惊!文中对父亲的描述是:经常像野兽一样怒吼;对母亲的描述是:经常唠唠叼叼,使我恨不得变成聋子。他说爸爸的每次打他都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他恨爸爸,假如他将来有本事,先报爸爸的养育之恩,再报复爸爸。听了这些,做父亲的我有一种失去至亲至爱的儿子的痛苦,又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没有力气举起痛击儿子的手掌。

  我想发泄,但发泄无由:我想哭,但欲哭无泪。有什么比父子之间埋下仇恨的种子更可怕的?我怕得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教育孩子的信心。我感到我失去了父亲的形象,残酷地损伤了孩子内心的自尊,使孩子闭锁自我,不再向我们敞开心扉。这种感觉,使我陷入一种痛苦不堪、深深自责、茫然无助的境地。

  父母用自己心目中的“爱”和“责任”,绑住了自己和孩子。孩子没有了“自由”,父母也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家庭变得灰暗。

  ◆信中的孩子在命题作文这样一个交流方式里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还有多少与他一样的孩子,可能还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想。所以,父母经常了解孩子的内心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随时调整出现的偏差,避免产生遗憾。

  ◆事事不放、事事安排、一管到底并不代表着更有责任心。这样就把孩子的手脚都捆绑起来了。做父母,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给他们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

  ◆孩子的反抗,最初几乎都表现在学习上。父母越看重学习,越抓学习,孩子越放松。这是他们在反抗父母的压制与安排,让父母以为孩子对学习懒惰、倦怠,没有上进心,其实他们并不是对学习真的不感兴趣。

  ◆很多父母迟迟不肯放手,有的是不信任孩子。其实,父母应该记住,孩子早晚会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信任中赢得孩子的信任是一个过程。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小就开始信任他们,对他们放手,效果会更好 。

  ◆有的认为放手就是放弃,就是不负责任。可是正相反,放手是更大的责任,是更科学地负责任。指导孩子们一点一点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会给父母提出更大的挑战。父母只有多学习,多思考,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