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都知道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可是,有的父母不知从何做起,还有的父母自以为是,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父母的不同做法和结果。
培养上进心
有些父母习惯说:“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什么?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报答我们!”父母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希望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好好学习。但孩子认为,这样挺舒服的,反正将来父母的一切就都是我的,我为什么要辛苦学习呢?所以,学习没有动力,缺乏上进心。
有的父母说:“如果你觉得咱们生活得不好,那你要努力改变它,超过我们;如果你觉得我们活得很好,但这是爸爸妈妈的,和你没关系,你要从头干起。你甘心活得比别人差吗?”父母只满足孩子必要的生活需求,并不让孩子特别满足,物质上剥夺一些,让孩子有“穷则思变”的想法,自然会有上进心。
培养爱心
有的父母从小就自然地以孩子为中心,好吃的别人不吃留给孩子,自己舍不得买衣服也要给孩子买玩具,到麦当劳就看着孩子一个人吃,上公共汽车有座位让孩子先坐等等。孩子早已习惯这样,觉得理所当然。等到父母老了才发现,孩子上车时一点都不管同行的父母;回家吃饭、看电视都按自己的需要。父母惊呼:“我们的孩子怎么这样自私?”
有的父母买了再好吃的东西,都要大家一起分享,哪怕孩子和大家都少吃一点。因为孩子并不缺营养,但缺爱心。所以,给孩子买衣服要普通的、耐用的;买玩具不要那么与众不同,向别人炫耀;定期和小朋友聚会,分享玩具和食物;孩子做错事了,要说事而不说人,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心又知道自己错了。例如说孩子早上不叠被子,妈妈就很累,而不说他又笨又懒。说孩子不听话妈妈很生气,但不说妈妈不要你了。
在精神上充分地爱和鼓励孩子,孩子才会爱别人;但在物质上你只关注他一个,他就只爱自己。
培养责任心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舍不得孩子吃苦,或嫌孩子做事不放心,所以,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事,也不给孩子机会独立处理事物,一切包办。结果,孩子长大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依赖性很强,自信心不足,责任感很差,家里家外什么事都不管。
有的父母让孩子在家承担一些事情,打扫卫生、采买东西、个人内务等,孩子到了外面能很快适应环境,并且有很好的组织能力,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因为他在做家务时就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困难,自然就变得很懂事。
教孩子花钱
有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不知道如何花钱和管钱;有的父母把孩子的零花钱管得很紧,一天给多少钱,还要记账,结果孩子总是想办法把钱都花光,有时还要问爷爷奶奶多要钱,并不知道节省和计划用钱。
有父母把一个月的生活费交给自己10岁的孩子管理,自己和孩子每花一笔钱都要孩子记账,告诉她:如果超支,生活费就要紧张了。结果孩子经常提醒妈妈:“别去吃麦当劳啦!太贵了。不要乱花钱,没什么钱了。”孩子自己也学会了不乱花钱。有父母每星期给孩子5元零花钱,如果孩子能忍住一星期不花,则在下星期有适当奖励,把奖励的钱积攒下来,到期终可以买孩子所需要的玩具或文具。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
培养孩子自己的价值观
许多父母都忍不住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小时候,孩子会对父母的意见全盘接受,可长大后,他们有的会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有的缺乏自己的主见,完全依赖父母的判断;有的甚至产生模糊的价值观。例如,孩子回来说和同学发生了矛盾,父母马上说不应该那样,应该怎样怎样;孩子做错了事,有的父母放任不管,有的父母则暴打一顿。父母的这些做法都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下次遇到新问题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判断,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例如,父母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问他:“如果你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你是什么感觉呀?你是不是觉得不方便?”如果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要让孩子自己把东西还给别人;如果他不愿这么做,那就要取消看电视,或要求打扫厕所,以之惩罚。
对孩子教育要顺其自然
游戏、娱乐和体育活动是孩子身心发展所必须的,但是有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某些特长,不惜牺牲孩子玩的时间。有父母为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练琴,从不让孩子看电视和出去玩,除了学习就是拉琴,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责骂、恐吓、讥讽孩子,孩子生活在单调、乏味、否定的环境中。最后,这个孩子虽然考琴达到了最高级别,但在精神上却患上了严重的疾病。
有父母的教育原则是:注重孩子的情绪健康,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在孩子5岁前,让孩子尽情地玩,不刻意教什么东西。5岁之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倾向再培养,如果发现孩子并没有音乐、绘画方面的特别天赋,那就着重对学习科学能力的培养。在父母的自然、放松的教育下,孩子以学习为主,对其他活动都有兴趣,有的可成为业余爱好,但并不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