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现在19个多月,特别淘气,喜欢推别的小孩,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我怎么跟他说都不行,我担心以后别的小孩不和他玩了。”一些妈妈发现,宝宝2-3岁时,逐渐有了攻击的意识,攻击的对象多是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看到宝宝做出攻击性动作,如打、踢、咬或是抓,爸爸妈妈吃惊不小,“啊,羊羔变狼崽了!”
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
很多家长发现,宝宝多是在感觉不安全的时候才会做出攻击行为。最常见的是和其他的宝宝抢玩具。一个还没学会与他人分享的孩子,语言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对玩伴的踢和打,来夺回自己的玩具。其实,在宝宝的这些肢体语言中,都潜藏了宝宝的心理状况。
早教专家李智英介绍说:有些孩子比较温顺、谦让,有些孩子比较霸道甚至有攻击行为,这要归结为孩子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气质类型,对孩子而言没什么好坏之分。第二,孩子人际交往中的攻击行为属于发展性的“问题”,是孩子人际交往练习中需要加以发展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和别人交往的需求但是却缺少和别人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所以经常出现冲动行为或者不和谐行为。如果这些行为不加以社会化的训练,孩子就会容易在社会化的互动过程中遭受到太多的“打击”——小伙伴远离、父母责备、老师训斥等负面的信息等。
攻击行为给宝宝带来的害处
宝宝大发脾气基本上是针对爸爸妈妈的,而攻击性行为会指向任何一个在宝宝看来是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如果一个孩子养成了为了维护自己而攻击他人的习惯,他很快就会让同伴及其家长反感。这种状况的长久影响倒不在攻击性本身,而是孩子社交机会的丧失,还有孩子自我形象的毁灭。
李智英表示,攻击性太强的宝宝会遭伙伴排斥,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这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使他变得自卑而孤僻。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家长需要正确引导
有攻击行为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时候,需要大人的陪伴,帮助他学习用他人能接受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跟小朋友相处,发展良好的社交活动,学习社交技能。不过,宝宝的社会性行为是需要时间来练习的,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宝宝足够的时间。
金色童年儿童摄影城特邀早教专家康曙老师认为:孩子出现了攻击性行为,父母或者监护人要注意观察这些行为是一贯行为还是阶段性行为,如果是一贯行为则属于个性气质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加以引导,避免孩子遭受不必要的打击;如果是某个阶段突然出现的,父母要注意考察孩子所生活的环境和心理,是不是孩子感受到一定的压力,恰当的做法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持续温暖的爱和对他的接受。
当宝宝打了小朋友,家长不要大声训斥打人的宝宝,也不要因为宝宝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宝宝不会理解这个用意,他只会觉得你是在伤害他,会让他攻击性更强,甚至孩子可能不再信任你。同时,不要鼓励宝宝报复打他的小朋友,如果挨打的宝宝都去报复,那么“暴力”宝宝会越来越多。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文/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