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起跑线”,多元成才的误区

http://www.sina.com.cn    《好人格是化出来的》 

  现在社会上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商家无孔不入地打起了各种旗号,推销各类“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商品。

  有些家长希望得到教育子女的“灵丹妙药”,想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得最理想的效果。常有家长对我说:“我已经告诉他要他好好读书啦!”“我给他找了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还有家教,周末让他参加各种补习班。”

  更有甚者,揠苗助长,恨铁不成钢。武汉就有一位中学生杀死“唠叨”的外婆,后来自己也自杀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我说,以牺牲天性和兴趣为代价的训练是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的。长期的、大量的、枯燥的训练,会使幼儿失去天性和兴趣,甚至会使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在压力下过于自闭,独处的时间一长,以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愿与别人交流。有的孩子则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批评,将来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跳下楼去。

  超常地、过度地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影响其兴趣及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美国早教专家格赛尔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

  有家长就问:“啊!不学哪行,就这都怕晚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问:“哪儿是起跑线?是出生那一天呢,还是出生之前的胎教?”

  人的出生是不由自己的,有的人出生在豪门贵族,有的出生在贫苦人家。出生前的教育差别可想而知。再说,从遗传学上讲,每个人的基因也是有差别的,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起跑线不由你自己决定。人生路漫漫,如同跑马拉松,在起跑线上输赢,意义不大。途中加油,运用好技战术,冲刺并不一定差。

  中国的孩子基础学科一点也不差,他们在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可至今我们还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起点上没有输,终点却没有赢!

  拿我自己来说,虽然我知道学习音乐对孩子有益处,但是我并没有逼迫儿子去学习。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喜欢上了唱歌,经过测试被编到音乐实验班。老师一再讲,童年的孩子学音乐、绘画、手工对智力发展有好处,推荐孩子学手风琴。我立即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架48贝司的手风琴。孩子背不动,我和妻子轮流请假在学校课外活动教琴时,准点送到孩子手上。

  为了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我和妻子不知流了多少汗,孩子也不知淌了多少泪,终于在二年级时,他能在联欢会上演奏“金蛇狂舞”了。看着儿子骄傲地仰起的笑脸,我和妻子心中感到非常满足。

  之后,儿子一直坚持着练习手风琴。

  有一天,老师说,48贝司的琴不利于孩子发挥。于是,妻子冒着酷暑到合肥,找到当年的老同学,托人买了一架96贝司的大琴。每当我们看到儿子那幼小的肩膀上挎着20斤重的大琴吃力地演奏时,心里不知是酸是甜……

  鲁迅先生说:“即使是天才,在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是一首好诗。”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伟人,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由华罗庚到陈景润,起跑时都是平平常常,冲刺却不一般!爱迪生甚至被视为脑袋迟钝,最终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相反,如果家长求胜心切,超负荷地让幼儿学少年的知识,让小学生学成人的本领,忽略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忽视孩子不同阶段的内在要求,弄巧成拙,慢慢地,就会亲手扼杀孩子的才能。

  有人曾分析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的23位院士的学习档案,发现他们高三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10名的仅有5人;从分数段看,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有2人,而居于后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学,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他们的结论是,通常赢在起跑线上的,很难在终点撞线!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教育  起跑线  多元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