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女孩异常怪癖
一个虚岁只有5岁的女孩,日前由家长陪着走进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的咨询室。她的父母双双毕业于上海的顶尖高校,但对于女儿的严重怪异行为却束手无策,只好带她来求助心理专家。“一看就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姑娘,略有些腼腆。”陈默告诉记者。但她的家长却痛苦地诉说,孩子每天都会有一段时间不停地抚摸自己的生殖部位,专注到旁若无人,沉迷到大汗淋漓,家长们想尽办法也难以阻止。
经过对女孩家庭详细的了解,陈默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女孩拥有一个“完美母亲”。“女孩的爸爸告诉我,妻子自小学习成绩一流,如今事业上也发展顺利,而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也奉行近乎苛刻的高标准: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每样东西都有绝对固定的位置,谁都不能乱动。只要她在家,就会给女儿安排详细的学习计划表,精确到分钟,执行起来一丝不苟。他自己也承认,对老婆有点‘吃不大消’。”
女孩天资聪颖,性子也乖,倒也听话地完成了母亲布置的各项任务。但有一件事却始终让妈妈不满意——尿尿大便后自己擦不干净。母亲本身就有洁癖,对女儿的这个“坏习惯”每次都要“光火”指责。女孩毕竟年龄太小,搞不懂“尿尿的地方”有啥不对劲,于是经常看看弄弄。外婆为了阻止又故意吓她:“这里不能摸噢,谁摸警察就来捉谁!”女孩受惊吓之余更加迷茫,反而对自己的生殖部位更感“兴趣”了,无法克制地把手伸过去……“这么小的孩子,拉屎拉尿把衣裤弄脏再正常不过了。但‘完美母亲’内心容不得一粒沙子,表现在嘴上,就是无休止地责备自己的孩子,哪怕语气较和缓,同一件事情反反复复说也会给孩子造成莫大的压力,造成孩子心理失常,行为怪异。”陈默分析说。
家长普遍焦虑
上文或许只是关于“完美母亲”的一个极端化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家长会对孩子如此严苛,但也不可否认,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培养孩子,在学龄前就给孩子布置多项学习任务,在当代白领妈妈身上甚为普遍。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便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确实有不少家长,以母亲为多,说是要来咨询,但一开口就喋喋不休,这样的孩子怎么错怎么错,该怎么管怎么管,咨询师根本插不进话。
陈小文认为,这一类“强势母亲”多半自己文化程度较高,而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影子”,总是冀望孩子能超越自己,至少也要有和自己一样的学习成绩。一旦孩子达不到期望,她们就会倍感失落,迁怒于小孩。“其实,孩子的个性和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家长首先要尊重他们,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培养’他们。”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博士则用“焦虑”这个词来形容“70、80后”白领家长的普遍心理状态。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白领“小爸小妈”存在着两大特征:一是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巨大,于是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孩子,以增强下一代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白领家长在有了小孩后依然会把重心放在职场上,使自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大部分时间都把孩子扔给长辈或保姆,这样一来,回到家后反而会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度“过敏”。焦虑情绪由此而来。
“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当妈妈生到第三胎时,便不会再焦虑了。或者说,没有精力再焦虑了。”吴国宏对记者说,“所谓的‘完美母亲’,多半出现在一胎母亲身上。中国的特殊国情,也造成‘完美母亲’出现较多。”
学龄前孩子最需要什么?
“完美母亲”或者说“包办家长”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在学龄前就给孩子学很多东西。专家对此的意见是:大可不必多学,即使学,也要对路地学。
吴国宏认为,对待6岁以内学龄前的孩子,与其教技能,不如教一些习惯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研究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因为理解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准,“智力学习”的效率很低,打个比方,同样学算术,4岁的孩子要比7岁的孩子多花三倍时间,这种事倍功半的学法不是等于在浪费时间吗?
吴国宏建议,白领家长因为忙于事业,接触孩子的时间已经很少了,双休日如果再上午送去读个班,下午送去练个琴,陪孩子的时间被如此挤压,很不利于学龄前孩子的心理成长。“学龄前最佳的教育就是‘爱’,是‘言传身教’。爸妈陪孩子购物、逛公园、讲故事,这才是最宝贵的。”
陈默则认为,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所谓“早教”,应该重于“纠偏”,而不是拔苗助长。例如觉得孩子语言能力很强,对数字却一点没概念,那么可以适当让孩子学学下棋;反之,如果孩子具有绘画天赋,对色彩很敏感,爸妈就忙不迭地付钱报班,逼孩子“一天要画3幅”,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反感,伤害他对绘画的兴趣。
真正的“完美母亲”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在他的博客中表示,在他的临床工作中,遇到过很多青少年案例,这些青少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不幸地都有一个近乎“完美”的母亲。
“她们替孩子生活,为孩子操办一切,与孩子在心理上合二为一。在爱的名义下,她们这样做可以满足她们用其他方式不可能得到满足的需求。但这样做可能留下无穷的后患,并且伤害到几个人。”
既然“完美母亲”是一剂毒药,那么,该怎样做一个真正好的母亲呢?
“六个字——大气、自然、轻松。”这是陈默眼中的“完美”母亲标准,“大气,是指要有眼界,与孩子谈话要大气,不要局限在零零碎碎的家庭琐事上;自然是对孩子发展顺其自然,不要提出诸如‘要考前5名’之类的过分要求;轻松则是自己要能控制情绪,乐观而不焦虑,天天让孩子感到轻风拂面。”
曾奇峰则强调母亲要与她的孩子建立一种没有过度控制的关系,让孩子的自我慢慢成长。“真正的完美应该是再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为了孩子,同时也为了自己。”
成长之声
孩子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有时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愿望和爱好,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也许有着特殊兴趣和才能的领域,而去屈从父母或保护人的愿望。
——社会活动家甘地夫人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
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牵起你的手,混在一堆花花绿绿、叽叽喳喳的小学生里,你走进教室。我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门后……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著名作家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