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的作文也有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好妈妈教出好作文》 

  周末,同意鲁鲁打一会儿游戏。鲁鲁说:“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我一想到电脑就想撒尿!”

  “为什么啊?!”

  “玩游戏啊!刺激!”

  “哈哈哈,太形象了!”我说,“就那么想玩游戏?”

  “当然了!浑身都有点哆嗦那样。”

  他这么一说,我浑身都哆嗦了一下,对他那种渴望感同身受。

  “太精彩了!太准确了!很多作家写激动的心情,不见得有你说的这么好!可是鲁鲁,你写作文为什么没有这么好的描写呢?”

  “不知道。你觉得好?我可不敢这么写。再说老师也没让写。”

  心中就有了感慨。孩子在日常的说话中并不缺乏准确生动的表达,他们可以把一句话说得很精彩,但在写作文的时候,却不知道从何下笔,写出来的都是干巴巴的文字。

  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难道可以把“撒尿”写到作文里吗?他不敢。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光是作文教学,所有文化课的教学,都有一种倾向,就是书面化。把生活中的东西总结成书面的,用“印刷体”表达出来。这样固然对生活素材有提炼作用,但同时也丧失了生活本身的鲜活。干菜虽然保持着菜的形状和部分营养,但吃起来终归不如鲜菜爽口。

  作文其实就是把口语变成书面语的过程。如何在浓缩口语,使之更简洁流畅、目的性更强的同时,又保持口语固有的鲜活,这是一个非常不好把握的度。

  孩子们学习的范文都是书面语,老师评价好作文的标准也是以规范用语为标准,这样孩子们自然会形成观念,认为书面语才是作文的正宗。他们会不知不觉去适应那种风格,在规范化的同时丧失语言的个性。

  作文远离孩子的生活,不仅是语言风格上,题材更是如此。现在城市里的男孩很少没玩过电脑游戏的,但却很少有在作文里写过游戏的,就算写,恐怕也只是些不痛不痒的批评。倘若是歌颂,那不明显是等着挨批?孩子的世界有许多他们所独有的东西,美食、玩具、笑话、动漫、偶像、身边的朋友等,他们想说又能够说出的话很多,可惜很少有机会写,即使写也不能按自己的真实想法写。

  所写的东西是和他的生活相差很远的,这等于是让他在纸上虚构另一个世界。这别说对于孩子,就是对于大人来说也很难。

  国外的心理学书常常引用孩子的作文作为分析的标本,但我们的作文却不具有标本的功能,因为它们大多是不真实的。读孩子的作文,你看不到这个年龄的孩子所特有的心理和语言,他们的想法似乎都千篇一律,连用词和句式都同样的苍白和单调。

  作文本应是可以作为心理分析蓝本的,就如作家的作品一样,是他生活和心灵的体现,写作家的评传,一定离不开作品分析。但对学生,从他的作文里却难以分析出什么独特的东西,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作文也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写什么,怎么写,都有一套潜规则。所以,成名的少年作家往往都是些离经叛道的人,这也是由写作本身的特点和目前教育的状况所决定的。

  附:鲁鲁的作文   

  一个精通电子游戏的人

  我的好朋友蔡文劼是一个精通电子游戏的人,他不仅玩过的游戏比我多,就算是我们俩都玩过的,我也比不过他。在这方面,我总是没他强。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我们玩了一款非常好玩的游戏——魔兽世界。这款游戏先要选好自己的种族,我们选的是各种能力都不错的“不死族”。然后要挑选自己的“哥们儿”和地图。第一次是我先上。我一上来就忙手忙脚的,几下就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过了一会儿,蔡文劼要求换他上,我当然要同意了,不然这次就输定了。他先用剩下的兵和敌人打游击战,把敌人引走,再重建家园,加强防备,增加兵力,到了最后,他集合所有军队,向着敌人的老巢冲过去。当然硬打是不行的,他还是用了声东击西的老方法,用一小部分军队做牺牲,把敌人的大军引开,再用剩下的大军,向敌人进攻,这样,几下就把敌人消灭了。

  蔡文劼智勇双全,真是个电子游戏高手呀。

  2007-5

  (五年级)

  此篇为五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作文题,原题为:

  一个XXX的人(40分)

  在你的同学或小伙伴中,有热心助人的,有关心集体的……请你从他们当中选择一个人,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他(她)某一方面的品质特点,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或神态。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此次作文,鲁鲁惨败,被扣9分,原因为跑题。

  其实我看跑题倒未必,但是违反了潜规则,人家明明都给你提示了,要写热心助人的、关心集体的,总之都是值得歌颂的“品质特点”,你却去写什么“精通电子游戏”,这不明摆着欠揍吗?也算是一次教训吧。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