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爸爸妈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孩子们奢侈浪费的坏习惯更加严重了。不管多么贵重的学习用品,坏了就扔,没坏的,用腻了,也要扔。
而更多的孩子,存在这种情况:文具什么时候丢了都不知道,只晓得没文具了就向爸妈要钱去买,至于能坚持用多久,那就不知道了。只要向父母伸手,就会有新文具,东西来得如此容易,孩子们根本没有尝试过失去文具的感觉。
因此,“珍惜劳动成果”就成了一句说教的空话,成了高高悬挂的标语。而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也不会清楚“得来不易”这句话的含义。
可是,仍有多数父母认为:现在的家境不错,在物质上能满足孩子就尽量满足,不必为了一些小物品的丢失、毁坏而对孩子进行训斥。父母错误的价值观与生活中的浪费恶习,无形中成了孩子学习的坏榜样。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浪费,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惜。尽管这些东西看起来微不足道,花不了多少钱,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如果让孩子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我们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
◎孩子通过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懂得了劳动成果的珍贵,从而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这样就树立了孩子的劳动价值观。
◎如果孩子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也就自然养成了勤俭的习惯。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这个小故事,看看您的孩子是否也和故事里的小主人公一样。
6岁的薛明聪明活泼,人见人爱,但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爱毁坏物品。薛明有很多玩具,但每个玩具都是破破烂烂的。
薛明渐渐长大了,兴趣也慢慢转移到了阅读上。但是,薛明对待图书依旧很残忍。一本刚买的新书,没过几天就会变得破旧不堪。
妈妈为此十分苦恼,她多希望薛明能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是,不管怎么叮嘱薛明,都不见效。家里的大小物品,在薛明的手里依然被摔得“啪啪”直响。
为了帮助像小薛明这样的孩子改掉坏习惯,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爸爸妈妈参考。
■ 利用日常家务事,来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
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所以,孩子应该从小就得到基本的劳动锻炼,这样,他们才会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可以分配给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做,比如收拾自己的小房间,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 和爷爷奶奶一起忆苦思甜
爷爷奶奶可以为孩子讲述以前的老故事,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领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珍惜,才是正确的态度。并且,讲故事的形式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教育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 与贫困山区的孩子进行比较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小朋友生活在贫穷的山区。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电视媒体,去了解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然后,让孩子自己和电视里的小朋友作对比,有所感悟之后,孩子会倍加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条件,对身边的物品产生爱惜之心。
■ 爱惜,从自己的玩具开始
当我们又为孩子添置新玩具时,要及时地告诉孩子:好好爱惜玩具,不能随心所欲“摔打”。教会孩子怎样保管玩具,并时刻监督孩子的行为。
■ 我们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我们自己要做到节约水电、粮食,爱护公共财物等等。只有自己做到了,我们才能要求孩子去达到目标。
■ 不要无限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
孩子要什么,我们就买什么,这样轻易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会让他们觉得失去了也没关系,因此就不珍惜劳动成果。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进行适当教育之后再满足他,这样,孩子在挥霍物品时,多少会有些顾虑。
一个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才是一个真正心疼父母、通晓事理的孩子。我们在用物质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溺爱娇惯了我们的孩子。珍惜劳动成果这一好习惯,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做起,从珍惜一粒米做起。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