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顽皮、好动,平时放学后他总是和同学们玩一会儿再回家。今天妈妈有事情没有让小强玩,小强在楼下说什么也不上来。妈妈着急了,就强行把小强拉回了家。小强到了家往沙发里一坐,一脸的不高兴。妈妈让小强做作业,他依旧坐在那里环顾四周,还懒洋洋地说:“书包没有找到,没有办法做作业。”妈妈从厨房出来一眼就看见了书包:“看见了吗?这里!”用手指向书包。小强说:“我知道,我就是说说,你还当真的,哼!”说完,走进了卫生间。妈妈左等右等都不见小强出来,就去敲门。小强不耐烦地说:“知道了,不让玩,上厕所也管!”妈妈又等了好半天,小强才磨磨蹭蹭地走出了卫生间,丝毫没有想去做作业的意思。
孩子为什么这样
不好的情绪会阻碍人的思维,让人陷入一种不良状态,很长时间不能自拔。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思维也会变得不会拐弯,所以当事情不是按照孩子的期待发展时,孩子就会停留在原来的消极情绪中不愿意做任何事情。这时,要求他们马上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事情或者寻求原因,他们是做不到的,需要妈妈指点才能够转弯。
为什么大孩子不如意的时候不会耽误正事呢?因为青春期前后,孩子智力有一个飞跃,他们左思右想的反省能力,观察、推理、判断能力都得到提高,所以大孩子不用妈妈开导也能理解很多事情,不会再因为一点不如意就闹脾气了。
请妈妈注意
孩子的能力需要妈妈耐心地培养
孩子要有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懂得别人的喜怒哀乐。一些孩子天性敏感,对一些问题无师自通,另一些孩子需要反复教育。妈妈往往觉得别人家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也应该会,不用教育,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别人家的孩子善于理解他人,这是妈妈教的。不一点点地教孩子,会造成孩子缺乏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能力,孩子心里就装着自己那点私事,不如意就会闹脾气。
妈妈情绪化会传染给孩子
人们情绪好的时候,看到的天是蓝的,做什么事情都快;不高兴时,看什么都不顺眼,懒得做事情。妈妈也是这样,今天高兴了,看见孩子哪里都好,犯点错误也可以原谅。如果今天妈妈不高兴,看见孩子就不顺眼,懒得说话,不愿意搭理孩子。孩子跟着这样的妈妈自然经常感到莫名其妙,心火也越来越高,更容易闹脾气。一些妈妈常说:“人人都和我作对,我怎么这样倒霉……”孩子在旁边心想:“我也倒霉!我还不高兴呢!今天同学踩了我的脚,都没有向我道歉……”妈妈的情绪,像传染病一样传递给孩子,于是孩子情绪总是低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走路慢吞吞,做事无精打采。妈妈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惹得孩子也情绪化。
挫折教育是孩子必需的
很多妈妈创造条件让孩子享受快乐,却忽略了挫折教育,忽略了现实生活的教育。妈妈为孩子创造了宽松如意的环境,却忽略了社会中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法律法规等的约束作用,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规则时,他就会受到提醒或批评。孩子不能理解制约的意义,也不知道法律法规是制约所有的人的,遇到约束就会觉得不如意,不如意的感觉多了,就会觉得全世界都在和他做对,情绪变得消极低落。
强化训练
生活感受训练给孩子读书,读优秀的儿童文学,读人物传记,让孩子在故事里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人生,懂得生活,孩子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那点不如意是无足轻重的。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