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宝宝才能有效沟通

  中国经济网 微博 收藏本文     

  只要我们真正做得到,我们真的能实现得到,孩子一定信。现在说说缺乏“信”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担心。所有人都需要被关心,但是没有一个人需要被担心,因为担心在关心的基础上加了不信任,不相信。“我担心你”,你担心我等于不相信我。 唠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说次数多了。对一件事情说的次数多了,就是认为自己说一遍不够。不够怎么办呢?那只能不停地说。其实,怎么就不够呢?过多的教导、控制,都是缺乏信任的表现,一旦缺乏信任,就发生问题了,就不容易沟通,不容易刺激,因为你不相信他,他就永远不能去成长。

  缺乏“信”的教育表现

  摘要:“說”,从这个字面意思上来讲,这个繁体字是一个言字旁,一个兑现的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话要谨慎,说话要仔细。其实在沟通当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别人,对自己都要相信。

  说出的话要“兑现”。所谓兑现,

  其一是对别人,慎言践诺,别人才能信任;

  其二是对自己,知行合一,自己真的相信。

  基础和核心都是一个“信”。

  讲到这里,就继续讲“說”,从这个字面意思上来讲,这个繁体字是一个言字旁,一个兑现的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话要谨慎,说话要仔细。其实在沟通当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别人,对自己都要相信。

  “信”在沟通中是很重要的,沟通并不是一种知识或技巧,真正的有影响力的沟通是“一致”,我心里想什么,我就说什么。我说的都是我心里的话,这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我们去看一些报告团的报告,那些人其实以前都不是从事演讲这个职业的,甚至在公众面前讲话都有问题。但是当他站在那里,讲起自己死去的战友,声泪俱下,声音哽咽,我们就知道他有多难过,我们就知道一个人的生命多宝贵,对他的事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他把他“信”的而不是知识和技巧传达给我们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信”。

  我们对孩子也一样。我们说到的自己能做到,才好去要求孩子。我们说到的我们能兑现,孩子就更信任我们。 我们教育孩子不说谎,我们要让他说实话。其实我们自己也做不到总说实话。因为成人生活中是不需要都是实话的,说实话不等于就是诚信。有的时候,有善意的谎言,也有出于礼貌性的拒绝。比如说别人约我去吃饭,我很不愿意去,当然我也可以说,我就是不愿意去,但是很少人有这样说,会得罪朋友。你可能会说,我今天有约了,我今天有安排,其实这样很自然。 当我们说的跟生活中的对不上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只要说话就是实话,而事实上我们又经常这样去运用,那么孩子就很奇怪,他们就不信任我们,我们的沟通就很少。

  缺乏“信”的教育表现

  担心=关心+不相信

  唠叨

  过多的教导

  控制

  只要我们真正做得到,我们真的能实现得到,孩子一定信。现在说说缺乏“信”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担心。所有人都需要被关心,但是没有一个人需要被担心,因为担心在关心的基础上加了不信任,不相信。

  “我担心你”,你担心我等于不相信我。 唠叨。唠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说次数多了。对一件事情说的次数多了,就是认为自己说一遍不够。不够怎么办呢?那只能不停地说。其实,怎么就不够呢?过多的教导、控制,都是缺乏信任的表现,一旦缺乏信任,就发生问题了,就不容易沟通,不容易刺激,因为你不相信他,他就永远不能去成长。

  相信什么

  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孩子会自己学习和成长

  孩子天生是向上的

  那么相信什么呢?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没有一个孩子是前生注定的坏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要讨父母的厌,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绩好,没有一个孩子不进取,没有一个孩子不能够自己成长,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天生向上向善。他为什么出现一些不好的表现?是因为他的生命力被扭曲。

  孩子没有做好(当孩子犯错时)

  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告诉他就好了。

  他还不会那样做,我们教给他就好了,而且允许他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他不愿意做,那么我们就了解为什么,适情而定。

  我们上半节讲,《和甘伯伯去游河》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伯宁罕,他本身就是一个“坏”孩子,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调皮捣蛋的孩子。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了夏山学校,到了夏山学校之后,校长从来不批评他。他做错事情了,校长还会给他机会,下次还是让他来做,这就叫信任,而信任的背后是爱。很多孩子为什么爱闹,为什么调皮?其实他就想确认你的爱,他想引起你的关注。有的孩子渴望被父母打,因为打也是跟父母之间的联系,“他打我也是因为他眼里还有我”。最可怕的就是被遗弃,所以孩子们的恶作剧往往是吸引注意的特别方式,如果他感到被关注,被重视,爱他,他自然就好了。人们形形色色的行为背后是希望享受着爱或者关注。 所以我们内心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然后才能给他机会,才能不去给他们限制,不去控制,不去为他担心,他自己就更没有压力了。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想想他为什么犯错?他不知道怎么做,那就让他做,他不知道你告诉他就好了,没有必要批评;如果他还不会那样做,我们就教给他,而且要允许学习的过程。 然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愿意做。他为什么不愿意做呢?卡在哪儿?他的渴望是什么?他心里想要的是什么?这恰恰是我们了解他的一个机会。我觉得当我们这样跟孩子相处,老实说是非常享受跟孩子相处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也非常享受这个工作,因为我真的觉得每个孩子都好。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