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时候妈妈都急着去满足宝宝的需求,但是又不了解宝宝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知道,宝宝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
每个宝宝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只要宝宝一哭,妈妈恨不能马上答应宝宝的一切要求。其实,稍微延迟一会儿再去满足宝宝,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表达能力,更能提高亲子沟通的效率,为宝宝日后的高EQ奠定良好的基础。
妈妈!我要抱抱!
宝宝需求VS妈妈回馈
3个月的宝宝正躺在自己的床上,这边刚刚一哭,妈妈就赶快检查宝宝的尿布,只发现有一点点湿,因为害怕宝宝不舒服,所以赶紧换了一片新尿布。可是,宝宝的哭声仍旧没有停歇,妈妈心想,难道是肚子饿了?转念又一想,不对呀,刚喝完奶才1个多小时,大概还要再过两个小时才是喝奶时间,那么,就喂他喝点水好了。没想到,奶瓶刚塞进宝宝嘴里,他吸了没两下就不吸了,还是继续哭。这可让妈妈有点烦,渐渐快要失去耐心了,忍不住对着宝宝说:“也帮你换尿布了,水也喂过了,为什么你还一直哭呢?你可快要折腾死我了,你到底想怎么样呀?”
妈妈:宝宝哭了!
妈妈:赶快换尿布、泡奶!
妈妈:都弄好了,你为什么还一直哭?
妈妈:宝宝哭了!
妈妈:妈妈来了,先抱抱哦。
妈妈:先帮你换尿布,等会再泡奶……
宝宝:咯咯咯……
专家解析
很多时候妈妈都急着去满足宝宝的需求,但是又不了解宝宝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知道,宝宝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除了喝奶,宝宝有时只是想要妈妈抱抱他,但妈妈一听到哭声,最常做的事情往往是换尿布、泡奶和喂奶,导致宝宝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只好继续哭。
在宝宝哭的时候,如果妈妈能够先抱起宝宝,看着他,逗一逗,摸一摸,让彼此之间的眼神有了交流,这样宝宝敏感的触觉就得到了妈妈的拥抱与安抚。等宝宝有了更多安全感之后,再告诉他“等会儿要换尿布、再泡奶给你喝,你要乖乖的”等。即使宝宝的生理需求被延缓满足,但是先前的拥抱已安抚了他不安的情绪,所以,就算过一会儿还要等妈妈泡奶,也将是一段甜蜜的等待时光,因为妈妈兼顾了宝宝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妈妈!我要自己来
宝宝需求VS妈妈回馈
宝宝9个月大,正是喜欢满地爬的时候,每次发现新玩意儿,就会兴奋地用手往物品所在处一指,不久,人就已经爬到东西旁边了。不过,妈妈总怕宝宝在地上爬弄得脏兮兮的,只要看到宝宝的手往哪里一指,她很快就把东西拿给宝宝,可是宝宝总是一直摇头、挥手,有时还烦躁地哭闹起来,即使安抚也没用。几次下来,妈妈觉得好累,她不知道是自己拿错了物品(因为宝宝手指的地方常常不只有一样东西),还是因为没让宝宝爬,结果导致宝宝不高兴了……
妈妈:你要什么?妈妈帮你拿!
妈妈:给你玩!
妈妈:已经拿给你了,为什么还要哭?
妈妈:你要什么?妈妈帮你拿!
妈妈:是不是这个呀?
宝宝:(摇头)
妈妈:是这个吗?
宝宝:嘻嘻嘻……
专家解析
随着宝宝年龄的日益增长,他的本领越来越大,不只会用哭声,还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需求。不过,这时也更需要妈妈用口语方式来帮宝宝解读,以确认他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虽然宝宝还不会说,但已懂得大人的语意。因此,妈妈不用急着把东西拿给宝宝,可以先和宝宝确认他所指的物品是什么,比如宝宝指着球,妈妈便问:“你是不是要玩球?”如果宝宝摇头,再继续逐一与宝宝确认,等到宝宝点头时,再继续进行下面的对话,如“妈妈帮你把球拿来,你要跟妈妈说谢谢”。在宝宝说“谢谢”时,妈妈做出点头的动作,让宝宝照着做,然后才把球交给宝宝。
根据大人的反应与表达,宝宝会明白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支持和接受。与此同时,也要让宝宝学习需求被满足后应报以礼貌的反馈。由于年龄还小的宝宝不会说谢谢,因此,妈妈在说“谢谢”时可以加上点头的动作,让宝宝将“谢谢”与点头的动作连结起来,并习惯这种回应方式。这样,等到宝宝具备语言能力时,自然就养成了说“谢谢”的习惯。
TIPS:及时满足宝宝,未必是好事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明明已经帮孩子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他还不满足?”之所以出现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情形,多半是因为宝宝并不喜欢父母的反馈方式,比如往往还没等孩子表达完毕,父母就兴冲冲给了宝宝自认为最好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反馈方式,宝宝在小时候虽然会被迫接受,但是长大后却很可能爱理不理。还有些性情急躁的宝宝,更可能稍不顺心就出现极大的情绪反应,进而让亲子关系一再出现拉扯与对立。
刺激宝宝表达的7项好处,为高EQ扎根
从宝宝小时候开始,父母要学着多花一点点时间去等待,以便更好地了解宝宝的哭声和动作,确认他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再给予回应。在这个等待与了解的过程中,宝宝也将得到7项好处,为拥有高EQ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充分表达,展现自我
宝宝的特质不同,有的是急脾气,有的是慢郎中,多给点时间让宝宝练习清楚地表达,让他觉得受到了重视,他将更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传达给父母,而不是在父母屡猜不中后干脆放弃表达。
2 尊重他人,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回应。如果父母能耐心倾听宝宝的需求,日后宝宝就会以父母为榜样,学着去倾听父母说话,让亲子沟通更加顺畅,否则,将很容易出现大人说个不停、宝宝却哭闹不休的混乱场面。
3 建立同理心
有时父母并不能完全满足宝宝的需求,如果不加解释的话,很可能让宝宝觉得备受打击。所以,父母要让宝宝明白其需求不能被满足的原因,使宝宝在父母的陪伴下学习释怀,这样有助建立同理心,让宝宝懂得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4 从思考中渐渐独立
每一次表达都需要经过思考,有思考能力的人才能独立。在一次次的随机应变中,宝宝会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拥有越来越强的独立能力。
5 培养逻辑及组织能力
如果要求被拒绝,会刺激宝宝改变表达的方法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宝宝必须归纳经验并改进表达方式,才可能让父母答应请求,这便锻炼了逻辑及组织能力。不过,宝宝毕竟还小,所以不宜给予太多挫折,否则他容易因此而放弃表达。
6 良好的口语能力
如果宝宝能以哭声与肢体语言与父母充分沟通,那么将为良好口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在获得了充分表达的满足之后,宝宝将对口语学习充满更强烈的兴趣和信心。
7 减少情绪障碍
如果宝宝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感受,并能得到父母的善意回应,那么出现情绪障碍的几率将更低,宝宝也不至于将情绪反应在行为上。
TIPS:适度引导,放低身段
在倾听宝宝的过程中,父母还能通过观察宝宝的表现来引导他拥有更好的表达能力。在宝宝无法清楚表达又不知如何才好时,就需要父母及时而适度的引导,通过各种表情和动作的示范,将有助宝宝更好地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请注意,在与宝宝交流时,父母应先放低自己的身段,以便与宝宝有眼神的交会,让宝宝有平等的感觉,这样宝宝才有更强的动力去交流。
从小说故事,培养表达力
故事是现实世界的缩影,通过亲子共读,可让宝宝从故事中认识不同的情绪,也能累积丰富的情绪语汇,学习用适当的词句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所以,建议父母养成每天说故事给宝宝听的习惯,哪怕只有几分钟也好,不用担心时间短,别害怕故事讲不完,重点在于享受当时亲子相处的过程。你将发现,亲子共读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宝宝开始有点焦躁。
妈妈想,宝宝大概要睡觉了。
宝宝想睡觉啦。来,妈妈抱抱!
宝宝的手拍着妈妈的背。
你想让妈妈帮你拍拍背?好,妈妈拍拍。
妈妈拍拍背,宝宝好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