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的”和“你的”

http://www.sina.com.cn    《用心陪你长大》 

  2009年的最后一天,虽然北京的最高温度依然在冰点以下,但是寒冷吓不退喜欢玩耍的小朋友们。上午十点多的好光景,双双包裹着羽绒服,全副武装地投身到了东门外阳光直射的那片孩子地带。

  近处有个男孩子,只比双双大一个月(双双14个月),挂着两条清鼻涕,正专心地在一层台阶上练习坐下、起立、再坐下、再起立。他的爷爷正为此而头疼,不断地劝说他:“别坐台阶,太凉!会拉肚子的!”但是孩子顽强地反抗着爷爷,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我想,可能只有其他更吸引人的工作才能让他改变举动吧。

  于是我试着招呼他:“小屁蹲,坐屁蹲呐?”他抬起挂着鼻涕的脸,看看我,然后盯住了我身边的双双。孩子果然还是更喜欢孩子,也可能是双双正弯腰够地上石头的动作吸引了他,反正他放弃了蹲起练习,向我们走了过来。他已经走得相当不错了。

  他加入到双双的行列,开始捡地上的小石头,并很快熟练地捡了好几块。他爷爷诱导他:“把你的石头分给妹妹一些吧。”他没有任何思考,爽快地走到双双面前,递出一块石头。双双也毫不含糊,伸手接了过来。之后,我和那位爷爷又各自教了一番谢谢、不用谢等。很快,男孩的兴趣又转移了,他们便离开了。

  双双要求抱抱,我把她抱起来,随便溜达了几步。一个女孩从我身边的斜坡上快速地跑下来,我发现她一边跑一边对我笑。女孩个子很高,我还以为她怎么也得有五六岁了,但是她的笑容很天真。她一直看着我和双双,笑眯眯的。我也冲她笑笑,她就朝我跑过来,一手指着双双问:“这是一个小妹妹么?”我愉快地回答:“是啊!”她更高兴了:“我刚才也遇到一个小妹妹,现在又碰见一个小妹妹!”我想这一定是个喜欢小女孩的大女孩。

  我把双双放下地,那个姐姐主动上来拉她的手。由于双双的羽绒服袖子有点长,她还特地把自己的手伸到双双的袖筒里,很费劲地握了一下手。这时候我发现这女孩的另一只手里抓着一个很漂亮的娃娃,长头发,其他的部位都是塑料仿真的,看起来很真实、很可爱。双双也发现了,她立刻伸出手,要求摸那个娃娃。

  小姐姐很警惕地把娃娃抱在怀里,退后了一步,注视着我们。我央求她:“能让妹妹摸摸你的娃娃么?你的娃娃真漂亮!”她看看双双,回答:“不行,这是我的!”她不远处的爷爷也劝她:“你让妹妹摸摸你的娃娃吧。”小姐姐可能是害怕了,转身抱着娃娃跑开了。

  双双依然期待地看着那个女孩。我轻轻地对双双说:“双双,娃娃是姐姐的,她答应了才能玩,好么?”双双微微点点头,但其实这并不能减少她对那个娃娃的渴望,她不由自主地望着那个姐姐和她的娃娃,我只好让双双注意地上的一张鲜艳的广告纸。

  其实那个女孩可能真的很喜欢双双,她跑开没多久又朝着我们跑回来,对双双说:“地上那张纸很脏,你不要捡!你要是捡了,你就也脏了!”双双抬起头,又看见了她心爱的娃娃,非常着急地伸出了手。我不断地在双双耳边重复“需要姐姐允许才能玩”的规定,并继续恳求那个女孩:“让妹妹摸摸吧,行么?你的娃娃多漂亮啊!”

  这个小姐姐陷入了为难的选择中,她紧紧抱住娃娃,看着我。我也同样恳切地看着她的眼睛,不过我的眼镜是遇阳光自动变黑的,她可能看不到我的眼睛。旁边的双双够不到她需要的娃娃,已经焦急地开始哼哼了,并且请求我的帮助,她急促地叫我:“妈妈!妈妈!”我一边向双双点点头,用手拍拍她的后背,一边继续请求小姐姐。

  对方虽然看不见我的眼睛,但是她显然是感受到了我的困境和双双的困境。这女孩终于决定妥协一点来帮助我们。她稍稍前倾了一点身子,让出一部分娃娃的身体。我赶紧帮助个子不够高的双双抬起手,摸到了那个小娃娃的一只小手。我问那个孩子:“小姐姐,你几岁了?”她回答我:“3岁半。”她爷爷在一旁点头,表示她没说错。我吃了一惊,原来她只有3岁多!

  之后女孩赶紧收起娃娃,再次跑开了。双双只摸了一下,还没过瘾,发现姐姐带着娃娃跑掉了,着急得直跺脚。我很心疼双双想摸摸娃娃的小要求得不到满足,希望那个女孩能愿意分享。但是我知道那孩子已经作出了最大的让步,她已经尽力了。双双需要面对一个非常残酷但客观的事实: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满足,她的能力是有界限的。而我能做的,只能是在她难过的时候陪伴她一起度过。双双在我怀里痛苦地扭着身体,我贴着她的脸,握住她的小手,轻轻哼着哄她。双双很快就平静下来,开始抠我的手心玩,还自己笑出了声。孩子的脸,真是变得快!

  3岁半的孩子,还没有走出自我意识的剥离期。物权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通过明确地表示“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来将自己和其他人彻底分开。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拥有决定权,对其他人的物品没有决定权,这样就在人格上出现了独立的萌芽。

  拿着布娃娃的女孩正经历着辨认自我的敏感时期,她必须通过对布娃娃绝对的处置权来感受自我的存在。虽然她非常喜欢双双,并愿意和她一起玩(她愿意指导年龄小一些的双双),但是她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她无法违抗自己的意愿而无偿地把娃娃任由双双把玩。

  而两岁之前的孩子,眼睛里只看到物品,看不到物权所有人。他们更关心物品本身的特性,至于这件东西能不能玩、属于谁、能不能给其他人都无所谓。因为他们的生物钟还没有走到这一刻,自我意识的强烈感受尚未降临。因此,那个挂着两条鼻涕的男孩会把自己劳动所得的石头无私地送给双双,也许只是由于他愿意听从爷爷的这句鼓励,而对赠送这件事本身不加思考直接行动。1岁多的孩子已经懂得从鼓励情绪的话语中得到快乐了。

  完成自我意识敏感期,具备“真实分享”的心理基础,一般来说要到5岁左右。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是会有两种遗憾的情况:第一,在自我意识敏感期中,孩子经常被强迫分享,不能顺利辨认自我权利,因此仍然徘徊在“拥有”这个问题上,不愿意分享。第二,如果孩子身边的成人品质是自私的,就无法创造出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的机会,孩子没接触过分享,便顺理成章地自私了。

  无论如何,至少拿娃娃的那个女孩表露了自己的本真,她不需要为了家长的面子而出卖自己的感受,在她这个年纪,用“高尚的道德”来约束她还太早。分不清你我,谈何分享呢?我希望她能继续走在“通向分享”的路途上。

  在那女孩跑向爷爷的时候,我听见那位爷爷问孙女:“你为什么不让小妹妹摸摸你的娃娃呢?”女孩认真地回答:“我已经让她摸了!她已经摸过了,真的!”

  写到此处,我有些后悔,如果我当时能高兴地对她喊:“谢谢你让我们摸娃娃!我们很高兴!”也许那孩子就能体会出一些分享的乐趣了。

  素儿——如果可以在那个小女孩不愿意分享时,真诚地理解她的感受,并用共情的方式来沟通:“你很喜欢这个娃娃,不舍得给别人玩。你还有些担心给小妹妹之后就会拿不回来。如果阿姨保证小妹妹玩一会儿就还给你,你愿意让她玩一下或者摸一下吗?”这样应该会对小女孩的分享意识起到鼓励的作用。

  小叶子在这里涉及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看待孩子的“物权意识”。3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幼儿也开始出现了“我的”的物权意识。幼儿的物权意识并不是自发出现的,实际上是在成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孩子出生以后,成人就在不断灌输“物权意识”。例如,我们会告诉宝宝:“这是宝宝的床”、“这是宝宝的碗”、“这是宝宝的玩具”……随着孩子的语言发展和独立性的增长,到2~3岁时,孩子开始能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并进一步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会用“我自己”来表达独立行动的愿望,会用“我的”来标识自己的物品。“我”、“我自己”、“我的”标志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在这个年龄,孩子也逐渐喜欢和同龄伙伴交往,交往的过程中也就出现了“我的”和“你的”的问题。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既需要成人的修养,也需要成人的智慧。

  一些家长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应当从小让孩子学会竞争。对于孩子的争抢行为,这些家长往往选择“默不作声”。默许就是怂恿,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专门喜欢从别人手里“拿”(抢)玩具玩的孩子。一些家长看到孩子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让给熟人或者朋友的孩子玩,会认为是孩子“小气”,丢了自己面子,往往会强制孩子“让出去”。还有一些家长非常注意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培养,要求孩子在和小朋友相处时能够学会分享、谦让。但由于认为不谦让、独占是自私的表现,这些家长往往也会强制性地要求孩子“让出去”。

  分享和谦让是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习的一课。所谓“分享”是与他人共同享受和使用自己的所有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所谓“谦让”是谦虚地礼让或退让。从权利出让者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分享还是谦让都是“利他行为”,需要作出一定的“牺牲”;从权利受让者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要求他人分享还是接受谦让都需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因为分享和谦让都应当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强制他人分享或谦让就是“抢夺”。

  长期以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往往看到教师要求孩子无条件谦让。这种教育导致两种现象产生:(1)一些孩子利用“谦让”来剥夺他人的权利。例如,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就会走过去说:“我想玩这个玩具,让我玩一会儿。”同伴可能会不同意:“不行,我刚刚玩。”“老师说玩具要大家玩,要谦让。你不谦让,我去告诉老师。”受到威胁的伙伴只好乖乖地把玩具让给他。从此,老师的规则成为这个孩子无往不胜的“利器”。(2)一些孩子的“物权概念”被混淆,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不管玩具是小朋友自己的还是幼儿园的,一律都要求“分享”。遭到拒绝会生气,要去老师那里告状。

  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让孩子学习分享和谦让,但是同时也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和尊重他人权利和意愿的意识。强制分享或谦让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意识,甚至引发孩子的反抗。而默许孩子争抢则可能导致孩子的霸道任性,不利于孩子适应社会环境和健康成长。

  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分享和谦让时,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要和孩子商量,征得孩子的同意,因为玩具等物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到孩子那里;同时,也要帮助孩子体验到分享和谦让的快乐。即便有的孩子可能经常扮演的是“给予”的角色,家长也不必斤斤计较,孩子自己会在经验中成长。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